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观者有心】
作者:彭玉平(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AI(人工智能)能写诗,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断迭代,AI不仅可以秒出诗作,其作品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面对AI创作的一篇篇“佳作”,一些诗人直呼“狼来了”,甚至开始怀疑诗人的价值。
“写诗的人”与“诗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好比“写毛笔字的人”与“书法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清代诗人江湜写过一首诗:“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其寓意是,写诗是在生活中与灵感的浪漫邂逅,真正的诗意,从来不在刻意追寻处,而在不经意与世界共鸣的刹那间。说得更直白一点,诗歌不是通过机械的方式硬“作”出来的,刻意“寻诗”往往求而不得。很多“写诗的人”,多是在机械地硬作诗,也就是在“寻诗”,即根据诗歌文体句式规范进行文句组合,如此写出的作品大都缺乏独特诗意。
AI对“写诗的人”的冲击显而易见。AI写诗本质上是计算机基于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逻辑对文字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这一点跟“写诗的人”的创作逻辑类似。不管“写诗的人”多么勤奋、多么努力,其记忆力、组织文字的能力都无法跟AI相比,甚至已被AI远远超越。有学者说,AI写的诗歌已经超过99%的诗人。我想,这“99%的诗人”大概都是“写诗的人”,而算不上真正的诗人。
那么,专业诗人是否会受到AI的冲击?
真正的诗歌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原创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生命。就当下的情况而言,AI凭借强大的综合与组织能力,已掌握诗歌的基本体式以及诗歌创作常用的文词和意象,也能表达诗歌中的普泛性情感,这从表面看的确是一种挑战。但是,AI能够利用的“高段位空间”仍然有限,诗人的原创能力,AI目前就不具备。比如,如果让AI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它能描绘出春色满园、花团锦簇的景象,也能渲染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氛围,但目前还写不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那种“闹”的独特现场感,也写不出冯延巳“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那种哀婉。而如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那种爽气高扬的秋怀,目前在AI诗歌作品中更是看不到。
至于能给人带来独特审美感受的诗境,AI诗歌作品目前也普遍不具备。诗境是诗歌营造出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独特的审美空间。从严格意义上说,把眼前景、心中情用文字作一种直接而简单的对应,算不上真正的诗歌,而只是一种符合诗歌文体句式规范的文句组合而已,AI诗歌目前就是这个样子。
能触及人灵魂的诗心,AI目前更是无法企及。诗心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创作冲动,代表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艺术化的表达方式。真正的诗人,从不轻易落笔,只有面对震撼之景象,内心被深深触动,接收到来自诗歌的深情呼唤,才会有写诗的冲动。陆机在《文赋》中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这种应感之天机,就是一种诗心。陆机对这种诗心有时也难以把控,“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AI目前仍是人类手中的工具,并无自我意识和情感,因此不管它在文字上如何翻新出奇,都无法产生诗心。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诗人的诗心,不仅AI不能替代,其他诗人也无法替代。
总之,诗人之心不死,诗歌便能永恒。在诗歌领域,AI或许可以做一点粗活,但承载精微之诗心、要眇之诗情的一流诗歌,仍需要一流诗人的灵心慧笔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如此,诗人焉得不自信?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1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