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穿越时空的心灵共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穿越时空的心灵共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21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作速览】

  非虚构《文学之山:祁连山诗歌史》(刊发于《百花洲》2025年3期)

穿越时空的心灵共振

  作者:朱 强(《百花洲》杂志编辑)

  写过《空城纪》等历史小说的邱华栋再次以笔为刃,剖开祁连山两千年的文化肌理,捧出跨文体作品《文学之山:祁连山诗歌史》。在他笔下,那些湮没在历史风烟之中的边塞诗人瞬间被点醒了,他们携带着漫漫风沙与悠远驼铃跃然纸上。

  作者不满足于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以小说家的想象力重构历史场景,使冰冷的史料获得血肉温度。当他描写霍去病进入整个河西走廊时,我们似乎能听到汉军铁骑踏破祁连积雪的轰鸣。这种叙事特质在分析唐代边塞诗时尤为突出。他写高适“登上了百尺烽火台,遥望北侧的焉支山前的道路”,写岑参“夜宿祁连戍堡”时的思乡之情,笔触间充满小说家特有的场景感和心理深度。他不是在“研究”诗歌,而是在重现诗人生命中的决定性瞬间。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使得卢照邻“性格偏激,自视甚高”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徐陵“留在北方的东魏,得到梁朝被攻破之后的消息时的心境”变得可触可感。

  源于小说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作者总能以同行者的敏锐捕捉到祁连山诗人们微妙的心灵震颤。他指出《匈奴歌》中“蕃息”与“颜色”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修辞技巧,更是游牧民族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他体察到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背后,是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生存实况。在分析海子的《怅望祁连》时,作者注意到海子将《匈奴歌》的句子“记颠倒了”,但认为这恰恰体现了诗歌创作中“潜意识里要舍弃的东西”。他对昌耀早期诗歌“战士豪情”与中年“内敛雕琢”的对比分析,也展现出对诗人心灵轨迹的深刻理解。

  邱华栋将祁连山诗歌史升华为中国文人的心灵史。他写到,诗人们对祁连山的书写,本质上都是在书写自我的精神镜像。唐代诗人通过追忆汉代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昌耀、海子等当代诗人则通过祁连山探索存在的终极意义。这种解读使文章超越地域文学的局限,触及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心理结构。从匈奴人的哀歌到网络时代的“闪文”,祁连山始终是那个沉默的见证者。

  时间长廊中,涌现于诗人胸中的豪情与柔情、呐喊与低语、存在与虚无,都在邱华栋的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在这里,祁连山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中国文学精神的一座永恒坐标,坚硬如铁又柔情似水,苍凉辽阔又温暖富饶。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1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