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用科技讲述长江新故事——湖北以创新手段打造长江文化高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用科技讲述长江新故事——湖北以创新手段打造长江文化高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4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在湖北武汉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正在上演:身着楚国形制服饰的演员挥动特制钟槌,凌空击向大屏上的虚拟编钟,《长江四季》的乐章随即流淌而出。

  这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现场的一个瞬间。当无人机矩阵、冷烟花与增强现实、裸眼3D技术交织成一场沉浸式视听盛宴,科技已成为讲述长江故事的新语言。

  近年来,湖北深入实施文脉赓续工程,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打造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高地。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的统领下,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等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一批“国家展厅”与“长江客厅”正拔地而起。

  湖北携手流域省市,连续主办两届长江文化艺术季,共同打造集艺术性、群众性与科技感于一体的长江流域文化盛宴,立体呈现长江文化的万千气象与深厚底蕴。

用科技讲述长江新故事——湖北以创新手段打造长江文化高地

游客在太极武当球幕影院欣赏影片。资料图片

  铸造资源保护的“科技之盾”

  站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前,参观者都怀揣着同样的好奇:它发出的声响会是什么样的天籁?

  这份跨越两千四百年的遐想,如今通过数字技术照进现实。武汉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学科团队通过高精度原声采样,完整复刻了编钟“一钟双音”的千古绝响。“我们希望让编钟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体验,走进日常生活。”团队负责人黄茜介绍,“经过多次迭代,数智编钟不仅能实现隔空演奏,还能将任意曲目转化为编钟音色。”

  从《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深化考古研究,提升科技含量”“推进文物科技融合创新”,到六部门联合出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湖北正为文化遗产保护构筑坚实的“科技盾牌”。

  刚出土的竹简常软烂如泥、墨迹难辨。为了让这些濒危国宝“开口说话”,需要科技施展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们研发的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十六醇脱水法等突破性技术,基本上解决了简牍保护的难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指着实验室里正在处理的竹简介绍。在他身后,科研人员精心呵护着每片竹简,正努力让沉睡千年的文字苏醒。

  作为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之一,这里完成的饱水简牍修复量占全国出土量的八成,饱水木漆器保护修复量占全国修复量的七成。中心构建的“考古现场-实验室修复-长期保存”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正稳稳守护着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

用科技讲述长江新故事——湖北以创新手段打造长江文化高地

  一名儿童使用VR设备,体验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电影级数字文物展《穿越青铜纪》。新华社发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在“映像长江”电影周启动仪式上,4K修复版《洪湖赤卫队》再上银幕。面对胶片褪色、划伤、霉斑等问题,湖北电影制片有限责任公司采用“AI初修+人工精修”的模式,秉持“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的理念,让革命精神在清晰影像中熠熠生辉。“每次修复都是技术与精神的双重洗礼。”公司后期制作部视觉主管方阳感慨道。

  从编钟数字化重生、简牍科技修复,到红色电影数字再生,湖北正推动文物保护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2025年,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增至1亿元,增幅达30%,为绘就这幅“科技赋能文化”的画卷增强了基础。技术创新不仅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生命,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传唱在时光中的旋律,焕发出时代光彩。

  插上活态传承的“科技之翼”

  今年9月,沉浸式真人全息舞台剧《遇见·勾践剑》在湖北省博物馆上演。这是该馆继2023年《遇见·楚庄王》之后,打造的《遇见》系列第二部全息舞台剧。

  越王勾践剑是目前唯一能与史书关于勾践记载互证的实物遗存。历经几千多年岁月,出鞘后依然锋利。它是怎么铸造的?为什么在楚地出土?一个个待解之谜令人神往。时值越王勾践剑出土六十周年,《遇见·勾践剑》借由VR/AR、全息等沉浸式技术,让观众得以感受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坚忍图强。

  如果说《遇见·勾践剑》是对历史的回望,那么,“长江的礼物”AI豚宝“跃出水面”,则是长江文化在表达上的一种先锋尝试。

  头戴黄帽、通体蓝色的AI豚宝,憨态可掬。这个小家伙,可实时与观众互动对话,化身长江文化科普“小夫子”、湖北文旅智能推介官。

  “长江的礼物”设计者陈颖哲介绍,AI豚宝融合AI大模型、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内置自主研发的“长江知识库”,链接多款大模型,搭载情绪成长系统,是拥有湖北基因的超级智能体。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波认为,“长江的礼物”是湖北首个AI文创IP,这一成果是一次生态、文化与科技的创新融合,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能向世界展示长江的生态之美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从文物的数字孪生,到沉浸式全息剧,再到AI文创的“破圈”传播……数字化不仅推进技术迭代,更为文化价值的重塑与传播范式的革新提供能量。湖北正以科技之力,推动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

  扬起文旅产业的“科技之帆”

  湖北深入实施“文旅+百业”战略,以科技为引擎,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攀高向新。

  八百里武当山川,六百年历史烟云。心里想看“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腿脚和时间却跟不上,怎么办?在武当山下的“武当一梦”园区,今年推出的入境武当VR大空间,便让人可以身在方寸之间,神游八百里武当。只要戴上VR眼镜,就能跟随玄武化身的玄淼淼、武焱焱两位“道童”,飞云端俯瞰“天造玄武”情景,钻隧道探访五龙井底玄机。

  相关文化演艺企业负责人李明介绍,入境武当VR大空间能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探索体验。“武当一梦”园区自6月以来接待游客46.65万人次,其中入境武当VR大空间接待游客约14万人次。

  入境武当VR大空间、太极武当球幕影院、无人机秀让人应接不暇,现代科技为武当文化的展示、阐释与传承打开了新空间。如今,“日游武当山,夜享武当梦”已经成为海内外游客打卡武当的新玩法。

  今年9月12日,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江城武汉的长江之畔同日开幕。

  博览会上,“数智赋能·文旅新境”活动成交3.1亿元,成为本次系列活动中最耀眼的板块。在主题分享与商务洽谈之中,AI+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成为行业的高频词。

  当前,湖北正实施文旅产业升级、数智科技赋能两大行动,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智慧文旅新场景,建设智慧文旅大脑,全力抢占数字文旅发展新赛道。

  今年4月,全国首个县域文旅大模型——利川文旅大模型正式上线。它由湖北利川携手科大讯飞打造,为游客、商户和政府提供综合智能化服务。该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处理分析海量数据,让每一位游客在利川拥有“专属管家”。

  “在游客端,利川文旅大模型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涵盖游客游前、游中、游后全环节,通过行程规划、导游导览、服务推送等AI应用,全面提升利川文旅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商户端则接入数字化营销工具,帮助景区商家精准触达目标客群;政府端通过智能分析平台,为旅游资源配置、安全管理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辅助政府进行智能分析,盘活文旅资源。”科大讯飞智算业务部总经理刘啸说。

  记者从湖北省文旅厅获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36.34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12.9%。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69.7%,较2024年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

  荆楚大地上,科技正深度重塑文旅产业链与价值链,强劲的“科技范儿”点燃了持续的“文旅热”。随着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湖北文旅产业正蓄势突破万亿元大关。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4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