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果篮经济”正当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果篮经济”正当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4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果香四溢处,乡村振兴正书写着充满甘甜与希望的答卷——

“果篮经济”正当时

  编者按

  金秋时节,沉甸甸的水果压弯了枝头。放眼神州,到处可见硕果累累的画面——水果,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从广西芒果的“甜蜜升级”到山东蓝莓的“国产化突围”,从河南酥梨的“科技赋能”到广东荔枝的“文化出圈”,一份份甜蜜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党建引领、科技发力、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它们以果为媒,串起产业链、激活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让乡土资源焕发新生机,让农民增收有了新路径。

  本期,我们走进各地的特色水果产业,听听果农们的故事。

  芒果串起“甜蜜链”,游起来!

  讲述人:广西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党总支部书记 陆秀缎

  我跟芒果打了近三十年的交道。每次站在百冠芒果园的观光楼上,看连绵的山坡缀满金灿灿的果实,总是忍不住感叹:这日子,比刚摘的桂七芒还甜。

  这一切,始于一个朴素的愿望。上世纪90年代,我在珠海经商时,发现芒果销路紧俏,一下子就想到家乡百冠山是不是也能种芒果?1998年,我和丈夫买回100棵芒果苗,在山上栽下第一排果树。那时我就想,以后要是能和乡亲们一起种,该多好!

  这条路比想象中难。技术不足、病害频发,最初几年几乎颗粒无收。为了摸清芒果的“脾气”,我四处请教专家,终于让果园有了收成。乡亲们看到希望,也陆续跟着种了起来。我们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芒果合作社,抱团发展。2016年,东养芒果获无公害认证,村子成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17年世界芒果大会、2021年中国芒果产业大会都选了我们村作为参观点……‌

  日子因芒果而好起来了,但我们没停下脚步。2022年,我们引进了芒果深加工项目,建起标准化加工车间。以前没人要的小果、花皮果,经过清洗、去核、浓缩、烘干,变成芒果干、芒果浆,一年外销两千多吨。产业链延长了,乡亲们的收入也更稳了。

  但光有加工还不够。怎么才能让芒果的“甜”更丰富、更让人流连?我们动起了“芒果+文旅”的脑筋。依托县里“芒果文化活动月”,我们把芒果与非遗传承、山水风光、特色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一条吃住行游购娱的全产业链条开始形成。

  现在,村里有便捷通达的观光道路,遍布芒果造型的特色民宿,满山绿意、果香四溢。游客们摘芒果、摆果阵、听故事,临走还不忘网购几箱芒果,让芒果的销路和口碑都进一步打开了。

  文旅融合,让我们“芒”着快乐。音乐节、美食市集、千人漂流……每年夏天,县里热闹得像过年。8月的“芒果杯”篮球公开赛,更是点燃了大家的热情。记得决赛那天,体育馆坐满8000多人,欢呼声浪几乎掀翻场馆顶棚。看这场景,我心里满是自豪!球赛落幕,游客们的“田东芒果之旅”才刚开始。他们来到红色教育基地,听百色起义的革命故事;走进芒果园,亲手采摘最新鲜的果实。“红色研学+绿色采摘”,成了田东文旅新名片。今年芒果文化活动月开幕一个月,县里就接待了近50万名游客。

  回望与芒果相伴的日日夜夜,我的“甜蜜事业”早已超越种果卖果。它是一份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让甜意浸润东养村的每寸土地,更甜进了乡亲们的心坎里。未来,我们还要把这份“甜”酿得更浓、传得更远。

  蓝莓变身“土特产”,火起来!

  讲述人:山东惠民县淄角镇蓝莓基地负责人、蓝莓产业党总支成员 刘晓东

  2020年,基于淄角镇独特的地热资源,我们打算在这里打造连片的蓝莓种植基地。我满心期待地开启了这场创业之旅,可没想到,一开始就被泼了一瓢凉水。

  当时,我们选中了一块近400亩的土地,涉及5个村,但是部分群众因对产业前景存疑,抬高土地流转价格,村党支部多次协调仍无进展,项目一度陷入停滞。一筹莫展之际,淄角镇政府提出的“跨村联建”模式带来了转机。镇党委整合8个村党支部力量,成立蓝莓产业党总支,通过党员示范、村民优先务工等举措,让原本僵持不下的土地流转问题仅用15天就全部解决,最终建成了蓝莓基地。

  土地问题解决了,真正的技术挑战才刚刚开始。蓝莓原产于国外,初期,我们对它的生长习性了解甚少,第一批蓝莓苗栽下后,就因土壤酸碱度、水肥配比没掌握好,出现了幼苗夭折的情况。我们四处拜访专家学习取经,还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慢慢才掌握了适合本地的种植技术。我们采用泥炭基质栽培,配合水肥一体化系统,利用地热采暖和智能通风调控温湿度,搭建绿色防控体系防治病虫害。

  就这样,我们把蓝莓从“娇贵洋果”变成了“本地优产”。2022年首个丰收季,我们带着精心挑选的蓝莓样品,跑遍了北上广的各大商超和批发市场。凭借个头大、甜度高、花青素含量足的优质品质,我们的蓝莓成功进驻上海的品质商超,迅速建立起稳定的订单销售渠道。

  产量上来后,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前期果品质量好,价格能卖到120多元每斤,但尾果品质下降、价格走低;采摘季集中用工多,劳动力难以保障。这时,蓝莓产业党总支再次发力,一是举办蓝莓采摘节,吸引游客现场采摘解决尾果销售问题;二是成立政馨劳务合作社,整合周边村庄劳动力,有效缓解了“用工荒”。

  如今,采摘节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到采摘季,基地里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我们不仅提供蓝莓采摘品尝,还策划“蓝莓争霸赛”等趣味活动,划定了“淄角好品”展销摊位,推广本地土特产和手造产品。截至目前,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27万余人,不仅消化了尾果,拉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还为村集体带来40多万元的收入。以前在外打工的村民王忠花大姐就常说:“家门口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比以前舒心多了。”

  未来,我们计划开发蓝莓果酱、果干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我相信,在“跨村联建”的有力支持下,小小的蓝莓一定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科技点亮梨乡路,甜起来!

  讲述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 杜华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南省宁陵县石桥镇人,打小就常听人念叨老梨树“不结果”的难题。1990年,我刚初中毕业,看着家乡5000多棵梨树结不出“争气果”,心里又急又痛。一个念头在心中扎根:要用科技改变现状。

  199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专家来到邻村传授技艺,我立即上门拜师学艺。崔致学、黎彦、黄显淦、魏闻东等专家被我的真诚打动,不仅倾囊相授,还把我家的梨园变为课题研究基地。从此,我的人生与酥梨产业一起,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科技的力量超乎想象。1994年,我成功完成首个农药小区药效试验;1997年创办全县首家民营酥梨研究所和合作社;1998年黑星病暴发时,我管理的梨园因科学防控幸免于病害损失……一次次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科技才是农业发展的金钥匙。

  2018年,郑果所与宁陵县政府共建的宁陵梨试验站正式落地,引进了150多个新品种梨、30多项新技术。试验站集科研、示范、培训于一体,成为推动宁陵梨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

  随着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我又把目光投向全产业链发展。2020年,我们成立公司,公司成为宁陵酥梨示范推广基地和郑果所示范基地。我们引进秋月梨、考密斯、丑梨等新品种,推广高接换优技术。周边梨农来这里务工学习,大家都亲切地称这里是万亩梨园的“园中园”。

  让我特别自豪的是,今年5月,我们团队研发的一系列技术,让梨果的均匀度、甜度都得到了提高,商品果率更是从70%提高到95%,从种植到管理的技术闭环终于成形。

  站在梨园中,我常常回想起郑果所专家们初到宁陵时的场景。崔致学、黎彦等专家在“无房屋、无土地、无设备”的条件下,手把手教果农人工授粉、防治病虫害。如今,梨园面积已经从六七千亩发展到22万亩。从“不结果”到“卖得好”,从单一种植蝶变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宁陵酥梨的蝶变,正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生动缩影。

  回想30多年来的点点滴滴,我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到被聘为国家梨产业顾问组成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一定要用科技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荔枝传承千年韵,潮起来!

  讲述人:广东顺天道智慧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钟国城

  我们广州黄埔本地的老树荔枝,一口咬下去,是沁入齿间的爽脆,是漾满口腔的香甜。但如此风物,如何既保留它最本真的味道,又走出黄埔、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还记得2020年回到家乡开始创业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荔枝老树高达6米,果子采摘起来十分危险,但质朴的父亲却执意去采:“这么好的荔枝,在树上烂掉太可惜了!”我走访了周边地区,发现这些老荔枝树虽珍贵,却处境艰难—它们分布零散、缺乏科学管护、产量不稳,果农的付出与回报远不相称。

  为留住“荔枝三杰”之一的萝岗荔枝品牌,我着手拍摄各种的荔枝宣传视频,并开始从事荔枝收购销售工作。第一个荔枝季,6个小伙伴总共才收入862元。虽然少,但心底觉得能为乡亲们销售一些荔枝,成就感还是满满的。为了更好地帮助乡亲们,2021年,我们成立了广东顺天道智慧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心把家乡的“土特产”做大做强。

  从那以后,我们走遍了黄埔每个村落,摸查荔枝种植的情况,挨家挨户与果农沟通,耐心说服他们转变思路,让果树由合作社统一承包、统一管护。2022年,合作社迎来突破。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下,黄埔区地理标志产品“萝岗糯米糍”登上了“广州国际友人荔枝品鉴交流暨产业对接活动”这一国际舞台—家乡的荔枝,终于香飘世界。

  同年,我们的创作也开了花。团队拍摄了黄埔荔枝宣传片,绘制出了黄埔区荔枝VR地图,还专门创作了歌曲《甜夏》,用质朴的乡音述说千年荔枝的故事,歌声里有甜味,更有化不开的乡愁。

  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卖果难……合作社作为连接果农与市场的“桥梁”,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荔枝销售大户,截至2025年,实现荔枝鲜果年销售额438万元。荔枝从线下走到线上,依靠供销合作社的平台,年销售量实现35%的增长。现在,合作社还逐步开发出了荔枝干、冬眠荔枝(荔枝保鲜)等产品,贯穿荔枝生产种植、加工、销售等荔枝产业链条。

  未来,我们还想做更多:建造一座黄埔荔枝文化博览馆,让千年荔枝故事被永久珍藏;建立农产品中转仓库,让优质产品以最快速度送达消费者;与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用科技改良种植技术……愿这份来自黄埔的甜蜜,飘得更远、沁得更深。

“果篮经济”正当时

山西兴县蔡家崖村村民展示采摘的红梅杏。新华社发

“果篮经济”正当时

在江苏泗洪县一社区的枣园,枣农通过网络直播推介当地的奶油沙枣。新华社发

“果篮经济”正当时

村民在贵州望谟县蔗香镇青柠檬基地搬运柠檬。新华社发

“果篮经济”正当时

广东广州市一荔枝园内,物流无人机运输刚刚采摘的荔枝。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周仕兴、宋喜群、李志臣、丁艳、雷爱侠、吴春燕 光明日报通讯员 周月珍、李世虎、高会鹏)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4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