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视点】
作者:黄学龙(湖北省社科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
长江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滋养了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新场景,深刻改变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手段方法、平台载体。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化,持续重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路理念。数智时代,唯有坚持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智能化支撑,才能以科技创新绘就长江文化新画卷。
更新保护理念,创新长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技术的进步,创新了文物保护的手段。比如,电化学原位金属文物无损检测技术在四川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监测保护评估中的运用,让文物保护能更科学有效。数字技术的发展,让非接触、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了新视野新空间。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包含了高精度建模、色彩的反演与再现、多模式界面的自适应展示等核心技术,在湖北十堰郧县人3号头骨遗址整体发掘过程中,该技术进行了三维数字化记录,在湖北恩施容美土司城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动态监测与虚拟复原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技术让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得以再生。
强化数智赋能,优化长江文化传承弘扬的方法路径。传承是为了更好保护,活化才能更好利用。数智化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挖掘的创新手段,更是传承的重要路径。就文化领域人工智能运用来看,数据、算力与算法的三个基础要素中,数据相对而言是短板。深化长江文化研究,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契机,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智能化为支撑,聚合长江文化的海量数据资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标志性符号,赋能更好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例如,按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历史文献,分类制定数字化采集、数据化标注的标准体系,全流域各地组织力量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及数据标注,共建共享长江文化数据库,并进行垂类大模型和地域文化大模型的开发利用。各种方法的使用,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让长江文化在利用中更好传承弘扬。
创新体验方式,创造长江文明传播展示的应用场景。借助互联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长江文明的展示便有可能以全新形态“破圈”传播。例如,高清三维建模还原流域古建筑肌理,VR沉浸式体验长江诗词意境,数字孪生工程再现三峡纤夫号子的磅礴场景。文化创意与科技表达深度融合,让历史走进现实,让文化可听可触可感。又如,高清设备互联网实时直播,让四川三星堆考古发掘吸引年轻人深度参与;“穿越青铜纪”电影级大型数字文物VR展、云游重庆大足石刻、浙江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以沉浸展现方式连接历史与现实,在升级长江文化观赏体验的同时,推动长江文化传播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交互。
数智时代,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必须坚持互联网思维,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更深融合程度上放大数智化带来的优势,更好担当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使命!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4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