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罗运环 李振鹏(分别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由于自然生态、历史传统和区位交通差异等因素,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生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图景,它们共同构塑着中华文明的总体面貌。
“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杜甫曾这样描写荆楚大地。自古以来,荆楚便是贯通东西、地接南北的通衢。近日,“荆楚文化史”丛书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以约300万字的篇幅,多维度、全方位梳理了荆楚文化的历史源头、演进轨迹和各时期状貌。
《荆楚文化史》 刘玉堂 总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历时性与共时性并重
楚文化是楚人创造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之总和,历史学家、楚文化研究学者张正明曾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并称为长江流域的三朵上古区域文化之花。在楚文化根基上发展而来的荆楚文化是以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地域文化,源起远古,下至当下,源远流长。
依照楚文化的历史源流,“荆楚文化史”丛书以时间为经,分为史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六卷,以族群与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科技等事象为纬,全景式描摹荆楚文化的状貌。
具体而言,《史前卷》详细梳理史前时期荆楚“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脉络,以考古材料为据,实证该地人类起源与文化演化之径;《先秦卷》考察先秦时期荆楚文化的发展进程及特点,重点阐释楚文化对于荆楚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南方与北方、长江与黄河二元格局的奠基作用;《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以云梦睡虎地秦简等文物为例,结合史籍记载,稽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文化的面貌;《隋唐宋元卷》描摹大一统时期楚地文教昌隆的情状;《明清卷》细致梳理明清时期楚地出现的思想流派与代表人物;《近代卷》将丛书的时间线延宕至百年前,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历史风云呈现于读者眼前。
丛书兼具文化史和区域史观察视角,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物、方志档案和口头文学等丰富材料,不仅从历时性维度系统梳理荆楚文化的历史源头和演进辙迹,而且从共时性维度勾勒荆楚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融聚合,致力于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生成路径。与此同时,该书虽以湖北文化的历时性演进为撰述重点,但并未忽视荆楚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面临的环境因素,而是基于系统观念增列自然生态、移民交通和族群迁徙等不同章节内容,使荆楚文化史与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互嵌增益。
文化特征鲜明
丛书之特色,在于全面提炼和展示荆楚文化的内容与特征。概览之,可知荆楚文化特征如下。
一是尊天重人。“尊天”即尊崇和顺应自然。丛书认为,荆楚地域日照充足、气候温润,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楚人敬畏自然的内在品格,他们善于从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现象中认知和观察世界,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灵感。“重人”则是尊重百姓,春秋时期随国大夫季梁提出的“夫民,神之主也”等观点,较孟子提倡的“民贵君轻”观念早了三百多年。
二是尚和贵诚。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理念,尚和也是荆楚文化的特质。从楚庄王倡导“止戈为武”,到楚共王奉行“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再到和亲异域的王昭君,流淌于荆楚文化中的和平意识生生不息。“诚”乃为人之本,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到楚人后裔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可知,尚诚崇义是荆楚文化内蕴的道德追求。
三是狂放达观。荆楚大地位于长江中游,雄丽的山川和浩荡的江河使当地的文化与艺术充溢着浪漫甚至狂放的气息。如书中所述,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开创的楚辞,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歌相匹配的是游历楚地先贤的人生态度,无论是“我本楚狂人”的狂放,还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达观,均将荆楚文化的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是兼容并蓄。与中华文明一样,荆楚文化始终保持强大韧性的关键原因在于其具有兼容并蓄的气度。从书中可知,无论是先秦时期楚国公族从中原南下与江汉地区三苗遗裔融合,还是明清的移民浪潮,均显现了荆楚先民的包容态度。
五是守正图新。从“不肯过江东”的古楚人到无畏斗争的近代革命党人,均体现着荆楚文化坚守大义的品格。荆楚文化还蕴含着图新求变、敢为人先的理念。从楚武王首创县制到楚庄王“始为军政”,可看出楚人自古就有的创新精神。此外,杜审言为中国五言律诗奠基、陆羽首创《茶经》、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米芾独创“米氏云山”之法等,是荆楚文化于文教科技等领域图新求变的明证。
民族交融进程深描
丛书力求将荆楚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予以深度描摹和活态复现,使今人从中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
具体来看,荆楚大地不仅充分吸收和融汇了其他地域文化的养分,而且能持续输出自身的能量,影响新的文化生发的过程——楚文化发轫于江汉三苗遗裔所拥有的楚蛮文化和中原季连部落所带来的华夏文化。殷商之世,盘龙城的建立极大促进了中原商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东周始,楚国尽揽江汉之地,在长达八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楚人将长江中游的多元族群整合为统一的楚国,通过吸收中原文化、融合南方土著文化和淮河流域东夷诸国文化,锻造了高度发达的楚文化。秦汉时期,楚国融入了大一统的王朝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朝代更迭,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理范畴更为广泛。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均发生于荆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荆楚文化在冲突中交融、在交融中演进。
鉴于以上情形,丛书《先秦卷》和《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分设“族群与文化”“人口与族群”两章,力图动态地展呈该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和多样文化并存的格局。
及至近代,革命先辈齐聚荆楚,面对外敌的入侵,主动担负起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任务。着眼于这一历史脉络,丛书“近代卷”立足“湖北新政”、辛亥首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从文化层面梳理先辈为捍卫国家统一、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的贡献留下的历史痕迹。
综而观之,“荆楚文化史”丛书系统梳理荆楚文化特征与成果,深入展现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进程,为确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整体脉络提供了一份厚重坚实的理论新证。由此可观,中华文明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浩若江海。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2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