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驻村手记64】
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走,一起看戏去,今晚有眉户剧呢!”太阳还没落山,山西大宁罗曲村村民贺对生来村委会招呼大家。记者爽快地应下了。
69岁的贺对生看戏的瘾头可大着哩!一有空,他就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嘴里念念有词地“走戏”——心里头,那是锣鼓喧天地过着戏呢。要是忘词卡壳了,他便直奔对面的村委会,央着记者上网查戏文。
天刚擦黑,大家就到了十多里外的小冯村体育场,场子里早就挤满了人。我们赶紧找空坐下,静候开场。
“瞧见没?台上的电子屏多灵啊,唱到哪儿词能跟到哪儿!”老贺兴致勃勃地介绍,“小时候看夜戏,全靠火把照明,我个子小,挤在人堆里,只能支棱着耳朵听。稍微走个神,戏文就接不上茬喽。”
年轻那会儿,老贺记戏词就跟数自家地里垄沟似的,一清二楚。那时候穷归穷,一到冬日农闲季节,各村轮流请来戏班子。亲戚之间,你村唱时请我,我村唱时请你。他听个三五遍,戏词全刻进心里。
“后来口袋鼓了,反倒没人张罗唱戏了!心里头的戏,慢慢地就‘走’不成了。”他叹了一口气说。
再往后,听说农村文化建设提上了日程,戏班子总算回来了。有一次在邻村看戏,却让老贺憋了一肚子气:正唱到精彩处,演员突然停了下来,举着话筒开始卖化肥。他气冲冲地找后台理论,演员们也一脸无奈,农村观众少了,只能靠广告贴补……
转机,就是近些年政府推行的免费送戏下乡!老贺笑着说:“现在,省上和市里的剧团轮番来,今儿在这个村唱眉户剧,明儿在那个村演蒲剧,都是实打实的好戏。我可忙坏喽,三天两头赶场看戏。那些忘掉的戏词,全找回来了!”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