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中国美术史家陈传席在《悔晚斋臆语》里有一锐见:凡书画诗文之成大功者,必经“感”“觉”“悟”三境界,“越此三境,尔后成大家”。“感”“觉”“悟”实可理解为写作者、造艺者可能有的三种理解世界、感受文学的方式,这可与《五灯会元》里青原惟信禅师的“三般见解”相参——
首先,未参禅时,只是有“感”,“与天为徒”“师其物”“师造化”;以“有执”看山水,无“觉”,无“悟”,惟见山水之形,不见山水之神。此时,语言仅仅是被动地“随物宛转”,描摹事物的形状。
其次,有“亲见知识”时,有“入处”,而有“觉”,“与古为徒”“师其心”;以“法执”观物,天地间一切物象则皆“法身”的变现,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此时,外物成为我们表达自我的载体,语言“与心徘徊”,然而也会被心象所钳制。
最后,“得个休歇处”时,有“悟”,“师其性”,无执于形,无执于心,无执于意;“以物观物”,山水中有词心,词心寓于山水中,形意合一,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至此,我们的语言才能“与天地并生”,与思想相互激发,“上下与天地同流”,臻于“自如”的“至乐”之境。
当下的文风之所以让人诟病,正是多止步于“感”者、“觉”者,“心”有“所执”,使文章沦为夤缘求进、牟取实利的阶梯,把微言大义扭曲成过剩的闲谈、抽象的分析和不及物的判断。
做学问、写文章的境界是依次递升的,唯有不断向上攀缘,从观察到感觉,最后到达内心的彻悟,由此方能“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抵达一种大朴境界。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内发的,中国人的美学是有情的体会。只要胸中有识,振笔直书,凭性而发,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只要一语一文存乎一心,大块文章任芒角,自有简雅精致,亦有天风海雨。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