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面面观·媒介能否成为文学第五“要素”】
作者:周志雄(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编者按
2024年12月4日,学者叶祝弟在本版刊发文章《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谈到,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向来被看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而在今天不得不认真审视媒介现实,“‘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将‘媒介’列入?”这个观点引发学界讨论。媒介对文学活动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是不争事实,但是否拥有跟“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这四要素等量齐观的地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期约请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辨析和阐释,以期对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网络文学起步之初,有人提出,文学只有好坏之分,不会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而不同,不能说刻在石头上的叫“石头文学”,写在纸上的称“纸上文学”,因此在“文学”前加上“网络”的“网络文学”是一个伪概念。这样的观点显然对互联网媒介缺乏深刻认识。回望近三十年中国网络文学历程,“网络文学”这个概念已被文学界广为接受,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张亮丽名片。互联网媒介为何对文学的影响如此之大?叶祝弟认为过往文学的四要素“作品、作者、读者、世界”是不完整的,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上第五要素“媒介”。这种看法是有见地的。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信息”,他认为媒介不只是一种技术,媒介是社会的组织者和行动者,新的媒介技术创造一种新的环境,媒介变化所带来的周遭环境的变化会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关系结构和感官结构,重塑新的话语机制。互联网媒介极大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版图,重构了文学的生态环境。BBS论坛、中文网站、博客、微博、贴吧、直播贴、微信公号、本章说、书友圈等多样化的写作与评论发表途径,为各行业文学爱好者提供写作发表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当作家”可能是一种理想,但这种平民化、大众化的写作激发了广泛的创作热情,造就了网络文学庞大的写作人口和阅读人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人。还有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写作人数超过2000多万人,中国网络作品数量达3000多万部,每年新增网络小说400多万部。
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得益于国家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得益于国家对网络文学的支持,得益于互联网企业在网络文学领域的机制创新,互联网、移动阅读、算法和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这些科技手段广泛使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基础设施”,给文学的写作和传播营造全新的环境。
网络文学的魅力在于所提供的内容不是人为设计的,而是由民众自发写作所形成的,网络文学实践是大众表达自我的写作实践。有的网络作家是政法学院毕业生,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是专业法医,有的是经济学博士、水利学博士,有的是航空航天业专家,有的是资深球迷……互联网让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人获得写作发表的机会,他们的写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对现实变革的深情关注和充满激情的想象力拓展了当代文学写作的视域。
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时空,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融合性,容纳了多种文化,汇聚了各种不同的写作形态,新的文化符码在这个系统里被不断生产、消费。网络玄幻小说融合古典神魔小说、欧美奇幻小说、现代武侠小说、国外动漫、漫画、电影等元素;穿越手法被广泛用于历史、玄幻、都市等不同题材领域,在虚拟的现实中融入富有时代性与个体体验的真实情感;日本动漫中的“萌”元素,以及热血、成长、治愈、友谊等常见主题被网络小说广为借用……现代与传统观念的碰撞,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场景中实现现代性转化。互联网开放、多元的媒介属性,让网络小说在中西、雅俗、现代与传统之间广为借鉴融合,从而使得当代类型小说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网络小说具有大众文化属性,也有媒介属性。网络小说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兼容电影、动漫、电视剧的。麦克卢汉说:“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网络文学广泛吸收全球流行文化的各种元素,如网络小说中的寻宝、悬疑、救赎等主题,数据库式的人物设定,细腻曲折多变的浪漫情节等。从内容上来说,网络小说是电影、动漫、电视剧改编的源头。优秀网络作家是从千万写作者中竞赛出来的,优秀的网络小说从读者的阅读、评价中筛选出来,是接地气的,有着良好的读者基础。事实上,网络小说巨大的内容存量中不乏优质作品,而且这是一股不断增长的源头活水,是网络文学近年来在IP产业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原因。网络小说产业式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影视、动漫等领域所展现出的活力与前景令人瞩目。
在互联网上写作与纸质上写作有何不同?即时性阅读、互动性交流是互联网媒介所带给文学的便利。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瞬间把最新的创作内容送到读者眼前。在网络写作语境中,网络读者受到尊重,读者的意见被重视。网络触及我们最古老的需要——彼此联系的需要。互动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那些忠实的读者成为作者的“家人”,他们即时的欣赏、点赞行为,给写作者以激励。文学网站所开发的跟帖、本章说、书友圈既效仿古代小说的评点阅读方式,又因为作品的即时性和进行时态,使读者成为与写作者平等的交流者。一部网络小说的完成,不可避免带有读者参与的精神体温,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些作者甚至在写作思路上出现“抄书评”的情况。网络文学的繁荣是作者、读者共同促成的。因为读者的参与,网络小说故事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呼应更为紧密。
互联网媒介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找到了出口,互联网体现了对个体表达和读者阅读兴趣的尊重,文学网站按照读者阅读趣味对作品进行类型化区隔,网络文学扩展了作品类型,在融合中西小说类型的基础上出现上百种小说类型。面向大众的类型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有良好的创作与读者接受基因。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网络小说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如一位网络作家所言,浩瀚无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金山银山,所以在文学创作领域,每个作者都是“老天爷赏饭吃”。互联网媒介让中国古典类型小说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1995年,美国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2008年,中国的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网络+文学”所产生的奇妙变革,既是媒介技术革新的结果,也是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汇的产物。网络小说的繁盛既是古典类型小说传统的回响,也是互联网对话精神的中国实践。可以说,互联网媒介开创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