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套穿越时光的自然教材手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套穿越时光的自然教材手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1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光明日报通讯员 侯佩琛

  “空气怎样传播声音”“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生物与非生物”……这些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知识,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被写入了解放区的自然教材。

  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默耕自然,大音希声——刘默耕科学教育改革珍贵档案展”开展,记者在展览上看到了一套毛笔小楷书写的自编自然教材。泛黄的纸张、工整的笔迹、细致的修订……四册装订在一起的老教材手稿,穿越了时光,向观众讲述着革命年代的坚持与梦想。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这套教材的作者刘默耕,从清华大学数学系来到晋冀鲁豫边区,担任邯郸行知学校以及与延安保育院等学校合并后的华北育才小学的自然教师。根据学生回忆,行军途中的刘默耕经常根据所见事物,即时教授他们一些科学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非常不方便,且缺乏系统性。为了更好地教孩子们自然科学知识,刘默耕决定自编教材。艰苦的条件下,他收集资料自编自写教材,并根据教学反馈不断对教材进行修改、增补和完善。

  教材中还配有许多插画。在其中一张插画上,刘默耕用蓝色墨水笔标注着“实验太阳光射在地球的情形”。图画正中间有一支蜡烛,上下左右各有一个地球仪,不仅用黑白区别明暗,还分别标注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黄道与赤道的位置。人教社科学编辑室主任张军霞表示:“这样形象化的插图对儿童理解自然现象非常有帮助。”

  人教社青年编辑聂润秋介绍,这套教材反复出现“自强说”三个字,这其实是刘默耕自创的情景教学法,“自强”便是他给教材虚拟的一个人物名称,以人物插话的方式增强教材的生动性与互动性。

  1954年,刘默耕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投身新中国教材建设事业。他对小学自然教材编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我国常识教学的简单沿革》《中国古代教育家论常识教学》等文章,分析《诗经》中出现的虫、鱼、鸟、兽、草、木种类及其相应的科属;也广泛研究国外的科学教育经验,留下了大量研究笔记和报告。刘默耕曾说:“对自然学科的改革,是为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优秀人才、科学巨人,也许我看不到这一天,但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