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李爱仙(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标准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节能降碳标准是国家节能降碳制度和政策实施的基础,对提高能效、强化节能管理、引领技术进步、促进减污降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截至2025年6月,我国现行节能国家标准314项,碳排放基础和管理国家标准53项,其中强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额标准120项,基本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指标先进、实施有效的节能降碳标准体系。
“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扎实推进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积极落实《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不断健全节能标准体系,扩大标准覆盖范围,提升标准技术水平,加快强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额等重点标准更新升级,全面支撑节能降碳目标,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能效标准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四五”期间,累计制修订强制性能效标准24项,基本实现落后标准全面更新。空调、电动机等产品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际领跑。
二是能耗限额标准引领产业升级。“十四五”期间,累计制修订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39项,火电、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煤炭等重点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全部升级。通过提高能耗准入要求、树立能效领跑标杆,为扶优汰劣、分类精准实施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依据,推动各行业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节能降碳技术和管理措施。
三是节能降碳基础标准不断完善。全面更新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能效对标、优化运行、能源绩效评估、能耗在线监测等系列推荐性节能标准,为节能工作提供全新标准工具。“十四五”以来,已发布49项企业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量化、项目碳减排评价等重点国家标准,实现企业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基本覆盖重点行业,初步解决碳排放核算“边界不清、底数不明”等问题。
四是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中方专家牵头修订ISO Guide 84《标准中处理气候变化议题指南》,分享我国节能降碳标准成果和良好实践,促进国际国内协同。牵头制定可持续金融术语、产品和服务、项目资产活动环境准则等系列绿色可持续金融国际标准,引导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组织研制ISO 24871《太阳能总辐射表性能测试方法》等系列太阳能国际标准,引领绿色低碳技术惠及全球。
“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大力推动节能标准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节能标准对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一是标准有力支撑节能降碳政策和制度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为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所得税优惠、终端用能产品能效“领跑者”、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等节能政策制度实施提供技术依据。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为淘汰落后产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节能监察、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等节能政策制度实施提供技术依据。
二是标准有效带动绿色消费扩容。基于能效标准的能效标识制度有效支持消费者选择购买高效节能产品,加快产品和设备消费市场绿色转型。能效标识消费者认知率超过90%,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中国能效标识已成为国际上实施范围最广、涉及市场规模最大、节能效果最好的标识制度之一。
三是标准倒逼节能降碳技术升级。《炼化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1-2024)大幅提高能耗限额指标,解决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缺乏硬约束问题,有力加快高效电机、变压器等节能设备和高效加热炉、空气预热器等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新标准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实现上千万吨标准煤的节能量。
“十五五”期间,节能降碳标准体系也面临新的形势,应进一步提升节能降碳标准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更好发挥标准对节能降碳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冷链物流、信息通信、新能源、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需要更多节能标准供给,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报告与评估等工作也急需基础通用国家标准。二是实现节能降碳技术与标准协同创新,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节能降碳减污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探索节能降碳标准超前指标,加速将前沿技术纳入标准。三是节能降碳标准有效实施,需要拓展能效标识覆盖范围,提升监管效能,及时更新升级标准。四是提升节能降碳标准国内国际一致性水平,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节能降碳标准协调合作,建立节能降碳标准、标识和认证国际互认机制。通过提升节能降碳标准质量、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必将更好发挥标准对节能降碳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