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学得越深,就越热爱中国文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学得越深,就越热爱中国文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4 02: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记者 陈天喆

  随着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在尼罗河两岸悄然兴起,埃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如今,对于许多埃及年轻人来说,中文不再只是兴趣,更是一个关乎未来的梦想。

  埃及女孩萨尔玛,她的中文名叫“云朵”,是Kamal Shan多语言培训中心的教师和培训主管。出身书香门第的她,自幼便在家人的影响下对东方文化怀揣着好奇。高考选择专业时,家人建议她选择一门亚洲语言专业,在他们看来,亚洲国家是全球发展的热土。于是,云朵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开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刚开始学习中文时,每一个汉字都像复杂的陌生符号,怎么记也记不住,发音也与阿拉伯语截然不同。”回忆最初这段“痛苦”的学习经历,云朵坦言,克服语言障碍的过程充满挑战,但每掌握一个新词语、每读懂一篇短文,都让她对中文的热爱多了一分。云朵说,直到大一下学期,她的拼音基础才慢慢稳固,学习状态也逐渐跟上了进度。她并没有就此放松,反而给自己加压,主动去开罗大学的孔子学院提前学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三级的课程。假期别人都在休息,她又接着进修HSK四级的内容,这段时间也是她学习进步最快的阶段。一直到大四,云朵的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第一梯队,最终荣获“优秀毕业生”称号。

  如今,云朵已成为一名出色的双语教师,教授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和埃及的学员,但她从未停止学习,依然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久前刚刚完成汉语言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她告诉记者,自己学得越深,就越热爱中文和中国文化,她希望能够在汉语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下一步,她还想继续攻读汉语博士学位,将来到大学里教书。

  成为中文教师后,云朵的生活几乎被教学工作填满。白天,她忙着给学生们授课,从基础拼音到日常对话,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晚上,她伏案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几乎没有真正的休息日。与从事导游、翻译等工作的同学们相比,她的收入不算高,工作压力却并不小,但她对自己的选择从未感到后悔。

  “支撑我的是对中文的喜爱,是对学生的责任,更是让中文教育在埃及生根发芽的使命感。”云朵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她希望成为中埃文化交流的桥梁。每当有埃及人通过她的介绍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发展资讯、中国人在她的帮助下理解埃及的文化习俗,她就很开心,也非常有成就感。

  云朵对于中文教育的这份专业与热忱,让她成为很多中资企业学员眼中的“金牌老师”。中铁二十局埃及市场部经理赵志春初到埃及时,因当地人与中国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带有埃及口音的英语困扰不已。经朋友推荐找到云朵后,成了她的学生。云朵建议他从学习埃及方言入手,并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课程。一段时间下来,赵志春不仅学会了常用的埃及方言、能够与埃及员工交流和配合工作,而且了解了很多埃及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的行为习惯,很多困惑得到了解答。赵志春说:“按照云朵老师的方法,我很快和客户熟悉起来,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同样受益的,还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埃及办事处的南轶博。信用保险领域的课程专业性强,阿语参考资料又很少。为了确保课程内容的准确性,云朵从各处查找专业资料反复打磨课件,不懂的地方还会向南轶博虚心请教。云朵说,信用保险领域对她来说比较陌生,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新知识,她喜欢这种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一次,南轶博需要用阿拉伯语给业务伙伴做报告,时间安排很紧,在云朵的协助下,他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报告。现在,南轶博每周坚持去云朵那里上课,他还推荐其他同事和朋友们一起过去学习。他说:“学习阿语入门不难,但要用到工作中,还得靠云朵老师指点。”

  从教学课堂到企业培训,从兴趣驱动到职业需求,在埃及,中文教育的形态正在变得多元。在这股学习热潮的背后,是两国日益紧密的经济与文化纽带。云朵认为,语言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说话,更要帮助学生融入当地社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获得赋能。

  为了让教学变得更加“有用”,云朵与培训机构的中方老师一起合作,撰写了《埃及员工的心理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指南》。这份指南从文化、社会、宗教、历史等多个维度系统性分析埃及员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为中资企业与埃及员工的跨文化合作提供了实用参考。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公开试讲后,这份报告广受好评,被列为区内企业的“必修课”。

  除了教学,云朵还承担起培养新教师的重任。她亲自面试、辅导有志于从事中文教学的埃及毕业生,一方面帮助师弟师妹们找到心仪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为“中文+职业教育”储备力量。她认为,中埃两国的合作不断深入,需要更多既懂中文又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中国的技术、经验和投资政策需要准确传递给埃及人,埃方员工的诉求、律师的建议、会计师的提醒,也需要及时、无误地反馈给中方管理人员。

  云朵的学生——埃及姑娘罗冉冉,就是“中文+职业教育”理念的受益者。罗冉冉在大学期间中文成绩优异,多次在中文比赛中获奖,毕业后进入中资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然而,中资企业的管理文化与埃及企业存在差异,她入职后“水土不服”,遇到不少困难。在云朵的帮助下,罗冉冉系统性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中文专业知识,逐渐适应了工作节奏。如今,她能够与同事们通畅沟通、准确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成了单位里的业务骨干,工作和生活都走上了正轨。

  在埃及,像云朵这样的中文教育者还有很多,像罗冉冉这样因中文改变人生轨迹的年轻人更是不断涌现。他们共同见证着中文从“兴趣选择”到“职业刚需”的转变,也见证着中埃两国从经济合作到文化交融的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开罗10月3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4日 04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