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大湾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唯彬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粤港澳三地如何优势互补、创新合作,构建互联互通的跨境养老生态圈,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香港推出“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粤港澳共同发布养老服务“湾区标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新街坊”长者服务中心揭牌……近年来,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合作跑出“加速度”,越来越多港澳老年人选择到内地城市安享晚年,跨境养老已经成为湾区“银发族”新风尚、新潮流。
贴心服务便利跨境往来
“实在是太感谢你们了,多亏有你们帮助,我母亲已经脱离危险了。”2月21日,85岁香港居民李静怡的女儿专门致电广东深圳莲塘边检站表示感谢。原来,2月19日,李阿婆因身体不适急欲前往深圳市人民医院治疗,莲塘边检站得知求助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提前协调救护车在口岸接驳区等候,民警李斌用轮椅将她稳妥接送到特别通道,迅速办理通关手续,确保李阿婆及时得到专业救治,实现了“点对点”跨境医疗转运无缝衔接。
莲塘边检站创新设立“一体两道”新型移动人工查验台,高效验放入境长者。受访单位供图
莲塘口岸是深港间最“年轻”的陆路口岸,毗邻香港粉岭、上水等地区,凭借“一站式通关”“人车直达”等措施,加之配套完备的公共交通服务,逐渐构建起深港“半小时养老生活圈”的区位优势。据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统计,经莲塘口岸通行的出入境人员中,老年群体已超四成。
“现在,随着跨境养老越来越普遍,为了服务好这一群体,我们为行动不便或有急救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优先通关和医疗保障等服务,协助对接跨境医疗团队,提供通关行动轮椅,开展接驳救护车靠前等候等服务。我们要当好‘银发族’的贴心人。”莲塘边检站执勤九队副队长方雪对记者说。
对港澳老年人来说,便利往来是“北上养老”的必备要素之一。“如果返港睇(看)病、探亲、小住都方便,往来只需个把钟,当然会住成本更低、居住条件更好的内地城市啦!”正考虑搬来深圳养老的香港居民陆阿婆说。基于港澳居民这一诉求,近年来,广东正在各口岸积极探索适老化服务,通过一系列便利化措施让长者往来的“民心桥”更加便捷。
“出了关口,养老院的接驳车就等在这里点对点接送。”今年98岁的卢春花阿婆告诉记者,她在莲塘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入住已经快一年了,往来很便利,而且饮食起居上的服务都和香港接轨,“行得快,食得正,住得靓”。
“湾区标准”解除生活后顾之忧
“这里的护理人员不仅专业,还能用粤语沟通,饮食和生活习惯都贴近香港,让我感觉像在家一样安心。”香港长者黄光辉的脸上满是欣慰。今年3月,他所住的深圳光明社会福利院正式成为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的服务机构,为香港老年人提供100张政府资助床位。
深圳光明社会福利院。受访单位供图
据介绍,香港社会福利署于2014年6月开始推行“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2020年1月正式转为恒常化政策,旨在为有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的香港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根据规定,在香港社会福利署资助下,香港老年人在入住广东安老院舍后,无须再支付食宿、护理服务、基本医疗等费用。
作为粤港澳养老协作的示范项目,深圳光明社会福利院按照香港安老院舍服务标准,叠加深圳的空间与成本优势,同等服务品质下,港人在深圳的养老成本可比在港养老降低约40%,人均居住空间扩大2倍以上。自今年3月开放申请以来,已有20余位香港老年人入住,反响热烈。
记者在港人服务专区看到,宣传栏贴心地使用繁体字进行信息公示,公共活动区域装饰“港风”元素满满,照护团队人员均可用粤语沟通,营造出亲切熟悉的生活环境。
“港澳长者传统上倾向‘原区安老’——依赖熟悉的社区环境、人际关系及生活习惯,且受家庭观念影响重视亲人就近照料。”进优生活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育表示,跨境养老能否被长者接受,除了家庭因素外,养老机构的生活环境、服务质量与医疗支持亦是长者考虑的重要因素。
正因如此,近年来,广东省民政厅依托广东省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深化粤港澳在养老服务标准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先后出台《养老机构认知症老年人生活照顾指南》《旅居养老服务总则》等4项标准,被纳入首批110项“湾区标准”清单。
此外,深圳依托“深港社会福利合作专班”积极推动养老服务合作,开展深港两地养老服务人员交流、标准衔接;珠海以法规形式,探索面向常住珠海的港澳老年人的跨境养老服务和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团体标准,并选取拱北、湾仔等港澳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作为标准化示范点,以更好满足港澳老年人各方面需求。
资源共享助力完善医养保障
“对于老人家来说,异地养老最担心的就是看病。随着能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的内地医院逐渐增多,我看病拿药就方便多了,基本不怎么花钱。”来自香港的周成今年79岁,选择在广州养老。他说,如今港澳居民还可以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医保,现在内地的医疗水平很不错,生了病就在当地看,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让周成打消“北上养老”顾虑的,正是近年来以“港澳药械通”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创新,打破了原有的制度壁垒,在区域内建立起先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平台。
以2021年落地实施的“港澳药械通”为例,该政策允许内地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为患者提供更广泛、更先进的治疗选择。短短数年间,这一平台已在粤实现9市全覆盖,拓展至45家指定医疗机构,惠及居民万余人次。
港澳居民在广州的养老机构参加晨练。新华社发
“我每天都来横琴‘澳门新街坊’长者饭堂用餐。”澳门居民康女士说,常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港澳户籍长者和本地户籍长者享受同等待遇的配餐服务,大大方便了许多住在家中,又难以“开伙”的老年人。
在广州南沙,港澳籍老年人也被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在深圳,港澳老年人凭港澳居民居住证可享受包括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免费进入市政公园等八项敬老优惠待遇。
“国家的政策配套好,通关也方便,内地有优质的康养设施和人力资源,港澳则在老年医疗和社会服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彼此可以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为大湾区长者提供更舒适、更优质的养老选择。我们已累计服务了超800名跨境康养长者。”香港赛马会深圳复康会颐康院院长莫思杰说。
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评价“一试多证”首次考试在广州举办,考生通过一次考试,可同时获得内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香港专业能力证书以及澳门职业技能证明书。“一次考试拿到三证,找工作时肯定更有竞争力啦,养老护理这块儿,我们更有信心!”来自内地的多位考生纷纷表示。
“这种尝试更专注于技能提升,能为内地养老护理行业注入更多专业人才。”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粤港澳三地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共建养老护理员职业粤港澳大湾区技能人才培训和评价规范,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成果,为湾区养老护理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指引。
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在养老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目前,粤港澳正探索大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路径,推动产业、人才、项目、标准化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湾区民生融合的亮丽风景线。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