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彭颖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随着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智供应链已成为提升产业韧性的关键基础。数智供应链人才的质与量,直接关乎产业升级成败与竞争优势的消长。面对这一时代命题,各高校须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构建数智供应链人才培育新样态,锻造一支强大的“数智链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韧性。
探索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新路径
高校作为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主阵地,部分院校已率先进行改革探索。譬如,组织建设方面,多所高校陆续成立供应链管理学院或数字供应链学院,甚至打破高校与企业的组织壁垒,携手共建产业学院和产教联合体,将基于数据驱动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数字供应链场景引入校园;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推动供应链管理、物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传统专业向数智化方向转型,开设《智慧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将数智化能力图谱楔入专业内核,探索“供应链管理+AI算法+区块链应用”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但是,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整体仍处于转型探索阶段,师资能力、课程体系及资源投入等方面,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
师资跟不上能力要求。当前,师资数智素养滞后于技术迭代的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掣肘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教师队伍存在明显的“数智能力断层”,既缺乏人工智能思维、数字孪生建模等前沿技术认知,又难以将区块链溯源、智能决策算法等产业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相关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课程教学中难以精准对接产业真实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前沿存在“代际差”,影响学生的数智化应用能力与岗位适配度。
课程对不准产业前沿。当前供应链运作模式已发生根本性变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从“面向供给”全面转为“面向需求”,数智系统正在催生新生产资料、新生产力、新生产关系和新生产范式。然而,相关高校课程体系仍未摆脱“传统管理框架+技术模块叠加”的浅层整合模式,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不足,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设计;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尚未系统融入课程体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
资源撑不起教学需求。数智供应链教学依赖先进的软硬件平台支撑,但智能化实训设施投入巨大,单个实训基地建设成本就高达几百万元,这对许多地方院校构成显著财务压力。同时,企业真实数据与案例难以安全合规地引入教学环境,导致部分实训项目与产业实际脱节。此外,适应数智化教学的新型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也相对滞后。
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需“引擎再造”
教师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重要基石。在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人工智能思维素养、技术融合教学能力和产教衔接能力,影响人才培养的“含智量”与“适配度”。为此,高校在教师能力建设上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向内夯实校内师资根基,构建“通识+专业”分层培训体系与产教融合实战机制。另一手向外激活产业人才动能,创新兼职教师激励模式。
向内发力,打造校内教师能力进阶体系。通过“数智供应链通识工作坊”筑牢全体教师的技术认知底座,涵盖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基础课程;针对管理岗与技术岗专业教师实施“精准赋能计划”,推动管理思维与数字技术双向渗透。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实战练兵,以“教师企业技术攻关轮岗制”为抓手,要求教师进驻相关企业的供应链数智化项目组,深度参与真实项目,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与课程模块,实现“以战促教、以教提质”。
向外拓展,构建产业兼职教师长效激励机制。高校产业兼职教师作为弥合教育与产业割裂的“连接件”,既是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教育供给的“双向转换器”,也是管理科学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扳手”。高校可以通过“兼职育人积分制”量化产业人才的教学贡献,达标者可兑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研修资格;设立“产业教授”职业通道,对深耕育人五年以上且推动学生成果产业化的兼职教师,赋予其高校职称与科研申报权,打通产业人才职业发展新路径。
“内外兼修”的教师能力建设策略,既强化校内教师的数智教学能力,又充分释放产业人才的实践指导价值,形成校内教师稳根基、产业教师补短板的协同育人格局,为培育高适配度的数智供应链人才筑牢师资保障。
与此同时,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破解课程内容与产业前沿脱节难题,高校应通过课程的快速响应、动态迭代和产教深融,构建适配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建立产业需求敏捷感知网络。高校应主动与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建立即时反馈通道,将及时获取的产业动态、技术应用场景需求,实时同步至高校课程开发团队。另一方面,构建动态迭代的课程更新机制,组建由企业技术专家、高校骨干教师、教育技术人员构成的“敏捷课程开发小组”,根据产业反馈信息快速更新课程模块。通过敏捷课程建设,高校可将课程体系转化为与数智供应链产业同频共振的动态系统,使教学内容从追赶技术变为预测趋势,从传授知识升级为孵化创新,破解教育与产业的“代际差”。
此外,教学资源作为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的“基础操作系统”,其配置效能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运行速度与适配精度。针对硬件投入高、数据引入难、资源滞后等痛点,高校需秉持“只为所用,不为所有”原则,以“集约化建设、网络化共享”为路径,构建新型资源保障体系。首先,高校可积极探索“政府补贴+企业设备入股+高校场地折算”集约化共建模式,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杠杆与财政扶持,主动吸引企业的技术设备,拓宽硬件资源池建设渠道,减轻高校建设资金压力。其次,创新拓展数据共享流通渠道,搭建跨校资源共享平台。高校间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共享资源的预约、使用与结算;同时,与企业签订数据安全共享协议,将脱敏后的电商订单数据、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轨迹等接入教学系统。再者,创新完善资源管理机制,成立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实验室管理处、产业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组成的资源统筹委员会,对设备共享率、数据转化率等进行全校年度考核,形成“以评促建、以用提质”的良性循环。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