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无尽的尽头》: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之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无尽的尽头》: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之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2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不断拓展社会观察的深度与艺术表达的张力,尤其是围绕家庭、教育、法律与社会治理铺陈的故事大多在秉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基础上,注重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相统一。近日播出的电视剧《无尽的尽头》就具有一定代表性。该剧以未成年犯罪为叙事主线,取材自真实案例,直面社会痛点并进行理性探讨,通过严谨的叙事逻辑与富有温度的人物刻画,构建起一个融合法理思辨与情感张力的叙事空间,引发观众深度思考。

  《无尽的尽头》的题材选择,凸显了现实主义创作至关重要的问题意识。未成年犯罪的议题涉及道德观念、司法体系等复杂内容,天然具备社会价值和情感张力。创作者采用双重叙事视角展开故事:宏观上,作品铺陈熟人社会向圈层社会转型,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碰撞的社会背景,将故事置于转型期的时代坐标系中;微观上,该剧审视原生家庭的困境,更深度剖析由此引发的未成年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等问题。这种宏观与微观双轨并行的叙事方式构建起立体的社会认知框架,让未成年犯罪问题超越了简单的个案范畴,成为观察社会的多棱镜。

  创作者没有止步于问题的现象呈现,而是用可感知的戏剧冲突探讨复杂的法律问题。比如,未成年人陆声和弟弟被常年酗酒的父亲陆广福殴打,并“租赁”给犯罪团伙实施盗窃,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主人公为了保护两个孩子,提议通过司法程序终止陆广福的监护权。还有中学生崔佳怡经医生检查有被性侵的迹象,她的姐姐却因怕丢脸而不愿报案,这时办案人员开启了强制报告制度。通过这些情节,法律不再是冰冷的程序,而成为拯救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温暖力量。

  深入来看,该剧的价值还在于其构建了多维度的社会对话空间。影视作品不仅是社会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更是推动不同群体交流对话的重要媒介。作为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无尽的尽头》深化了公众对“处理未成年犯罪案件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司法原则的了解;而作为社会情绪的调节媒介,它通过对未成年人内心变化的细腻刻画和司法工作者情感投入的真实描绘,构建起强大的情感共鸣场。那些令人揪心却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的情节设计,为观众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起到社会心理“安全阀”的作用。而以批判视角揭示未成年犯罪的成因和社会危害,又能引发公众的热烈探讨,对社会价值系统发挥动态调节作用。

  《无尽的尽头》不仅剧情引人深思,其剧名也充满了深刻寓意和艺术巧思。从字面上来看,“无尽的尽头”似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表述,因为“无尽”意味着没有边界、没有终点,而“尽头”则代表着边界或终结。这种矛盾的表达,恰恰可能是该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一方面,保护未成年人和阻止未成年人犯罪这条路没有尽头;另一方面,检察官林之桃、白恩宇每时每刻提高警惕,加班办案,把有限的精力投入无尽的工作中去,在每一个个案中寻求正义的“尽头”。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定能让每个在暗夜里挣扎、迷路的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概言之,《无尽的尽头》以细腻而克制的笔触,呈现了一场关于法治、伦理与人性的冷静讨论,拓展了现实题材剧作的表现边界与精神厚度。这部剧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表明,现实题材创作直面问题不是为了渲染焦虑,而是为了寻求解答;展现矛盾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促进理解。而这正是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最珍贵的思想品格。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2日 15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