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视点】
作者:张治中(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特约研究员)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随着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深刻转变,高质量就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作为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供了有效路径,有利于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产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前沿技术,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这一问题在各国普遍存在。受经济结构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等影响,我国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一方面,许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高端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难以找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毕业生因实践能力不足、职业规划模糊等,与心仪的企业和岗位无缘。深化产教融合,是有效破解这一矛盾的有力举措。比如,通过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精准匹配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让人才培养更加贴合市场实际,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率,架设起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直通车”。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业升级,跨境产教融合成为令人关注的一个方向。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跨境产业合作增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14.2%,进口占国际市场份额10.6%,较2022年微增。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保持国际市场份额的总体稳定,显示出较强发展韧性。跨境产业在这份稳定与韧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笔者注意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了“鲁班工坊”“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等跨境产教融合项目发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拓境外办学品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职业教育不仅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也是国家产业出海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跨境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有多方面要求,包括多语言通畅度、高技术融通度、跨文化相通度、国际规则通晓度等。
与此同时,技术变革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要求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创新成果,优化现有技术和工艺,推动产品迭代升级。跨境产教融合要为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提升相应技术技能的平台,帮助他们驶入高质量就业“快车道”。
未来,跨境产教融合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国际化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趋势下的教育需求。为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国际化。应与国际教育标准对接、引入国际认证机构的评估和认证,推动建立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为主体,多国参与的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制定机制。
组建“专业+语言+企业”教学资源开发团队。系统分析“走出去”企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操作设备、生产线技术标准等,梳理对应的“中文+职业技能”学习领域及能力指标点。
在海外建设校区“造船出海”。学校应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轮驱动”,技能培养与语言学习“双向提升”。
提升职业人才高质量就业核心竞争力,掌握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所需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相关技术技能,以及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尤为关键。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已广泛应用。技术人才需要掌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技能,最终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