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久辛(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
北京怀柔北房镇,有两个周各庄村,一大一小,环庄遍植鲜花,且家家门前有花畦,到了春天,花繁叶茂,满村飘香,蜂飞蝶舞,是名副其实的“鲜花盛开的村庄”。
大周各庄的村头,有个名带“凡花”的院落,我寻思着为什么不用“繁花”的“繁”字呢?我看到满院各种各样的花卉,它们斑斓炫目、奇香扑鼻,让我想起“繁花似锦”这个俗词儿。为什么是“凡花”而不是“繁花”?我想,院子的主人一定是位求异心很强的人,否则怎么会舍“繁”而“凡”呢?
院中摆放着一张小圆桌,围着三把低矮的竹椅。朋友不用多,一二知己、三五常客,卧进这鲜花翠竹中,品茗,嗑瓜子,说说插花技艺,谝谝奇闻轶事,偶尔再饮点小酒,就着满天的星斗,万事万物,皆可在这儿佐酒作菜。当然啦,即便滴酒不沾,单饮一杯香茶,咂咂舌根儿,也会津水四溢,余味回甘,人便于不知不觉中精神焕发了。
院落的一层有两间茶室、一间堂屋,二层是一个敞亮且雅致的教室。教室的3排长条桌上,茶具洁净,香炉温雅,而插花则俏丽调皮,偶尔还会伸到客人的鼻尖儿。当然也少不了糖果茶点,满屋奇异的香草气弥漫,如坠仙境,让人想坐下来。
我来的那天正下大雨,上来坐在这温馨的教室里,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规矩得可爱,却又多了成年人的自在。我随手剥一颗芝麻糖放嘴里慢慢地咀嚼,满屋的香与满口的香,瞬间交融在一起。那甜滋滋的味道,让你觉得生活的美如影随形,顺着味蕾蔓延,直上心头。
二
女主人种花、养花、插花,左邻右舍的爱花人,都是她的朋友。她大方地说:“大家叫我詹詹吧,詹天佑的詹。”她自带气场,说话直接,却亲切可人。甭管你什么人来,对她来说,都是为花来的。
詹詹说:“我是黄冈人。”她不说自己是湖北人,我琢磨,这与我们邯郸人一样,出门在外,谁问,都是直报邯郸,而省去了省名。为何要这么省略呢?也许因为黄冈与邯郸都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吧。
还是说说女主人的故乡黄冈吧,这地方可是名人辈出。毕昇、李时珍、闻一多,都是黄冈人。论起风雅,早在1600多年前,黄冈就有一棵晋梅古树,每年梅花盛开,赏梅游人如织,黄冈人的赏梅习俗逐渐形成了一个年节式的民间传统。黄冈还是黄梅戏的故乡,大人小孩随口都能哼唱几段,儒雅随和的黄冈人,很有艺术品位。
大才子苏东坡,在黄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遗爱亭记》:“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东坡文章开门见山地说:何武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不声不响,奇怪的是他一走,人们都在思念他,故谓之“遗爱”。一个人,做了很多被人铭记的事,所以就有很多人时常想念他。苏轼又说:大丈夫都是循理做事,没有道理的事坚决不做,否则,还不如回家踏踏实实过日子。在文中,苏东坡又写到了徐君猷,说他也是一位这样的人。他走了,却被人惦记着、思念着。表面看,好像是平白无故就获得了显赫的名声。其实呢,这位东海来的徐大人施政宽和,老百姓也从不犯法;他从不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而他的属下官吏也没有欺上瞒下、胡作非为;他终日无为而治,吹着口哨、唱着歌儿,到处游走。安国寺的僧人听说他离任走了,很是留恋,便建了个凉亭,来纪念这位徐大人。苏轼想到徐君猷的事迹,便为此亭取名“遗爱”。
莫非黄冈来的爱花人,汲取了苏东坡名篇《遗爱亭记》的精神,又以全身心的努力,把自己的爱,倾倒在了怀柔的大小周各庄?否则,这里怎么会有这么个“遗爱亭”般的“凡花”小院呢?
说起来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但我留意到,小院的四方邻里,现在都开始养花、种花、插花。我刚坐下不到半小时,已有两拨邻居带着孩子,从她家搬走了几盆蝴蝶兰,还送来了自己新包的粽子,说端午节要到了,请詹詹尝尝鲜。人还没走,而遗爱之风鹊起。花居香舍令人羡慕,被邻里广为赞誉,这也是一种“遗爱、遗美、遗风俗”啊!
三
詹詹很有主见。2001年初,她22岁,她婶婶的同事说要给她介绍个男朋友,她说:好呀!怎料介绍人却不领男生来,只给了詹詹一个QQ号,留个名:蜜源。她也不介意,心想,反正又不见面,就聊聊吧。于是,她给自己也取了个QQ名:梦中雨滴。之后,每天有空,“梦中雨滴”便上网与“蜜源”聊天。这一聊就是半年,两人还真是聊到了一起。从“网聊”到“网恋”,詹詹知道男生在北京上班,喜欢读书,会弹钢琴,父母双亡,由他照顾后妈和两个弟弟。男生的家庭负担的确是挺重的,但从言语间透露出来的,却是开朗乐观。蜜源身高一米八,相貌也够英俊,但家庭条件不佳。谈下去,还是尽早断了?按说一个小女子,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马上问问父母,或望而却步吧?她却打定了主意。她说:谁家没有点难处呢?更何况我的家庭条件,又能比人家好到哪去呢?
将心比心,好的婚姻,一定是双向奔赴。网络上聊得柔情蜜意,热火朝天,但如果不谈结婚,那就不合适了吧?如何推进,必须得直截了当地说。詹詹说,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2002年2月初,我首先给蜜源发了一段话:“如果你在2月14日这天出现在我面前,我就嫁给你。”之后,詹詹就关了电脑,不再理会蜜源。要知道2002年的2月14日,正是大年初三!蜜源能来吗?他下定决心要娶詹詹为妻了吗?他父母不在了,作为长子又要照顾好继母和两个弟弟,大年初三,他抽得出身来见我吗?
有缘千里来相会。2月14日这天,蜜源出现在了詹詹的面前,而詹詹也没有食言,立刻就拉着蜜源去见了父母,并明确告诉父母大人:“我要嫁给他。”父母问明了情况,竟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结婚后怎么生活?”蜜源回答:“詹詹跟我去北京。”就这样,3个月之后,詹詹辞掉了黄冈一所小学的教师工作,跟着丈夫蜜源来到了北京。
之后的八九年间,詹詹一直没有从事固定工作。她报班学习花艺茶艺,也到处漫游,开阔眼界。她买了11亩地,一口气种了4万棵玫瑰。有一年,她养的花全死了,赔得精光。她不灰心丧气,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所幸的是,丈夫蜜源一直全力支持她。
2010年以后,詹詹依然养花、种花、插花,她从昆明请来了种养鲜花的师傅,又把父亲母亲接来帮她。还是玫瑰园,还是11亩地,她却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望着不同品种、花色的玫瑰次第绽放,詹詹的心也跟着盛开了。她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干啥就必须扎扎实实去学啥。詹詹曾遍访名家、拜师学艺,还先后赴日本、韩国学习花艺数年,潜心钻研,废寝忘食。詹詹告诉我,那几年她最伤心的事,是在她离开的日子,她之前精心养育的珍稀花卉死了个精光。
舍就是得。詹詹以一片真心实意投入学习、工作、生活,终于赢得了回馈,她获得了知识,还收获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种花、养花、插花,美了心灵,美了四面八方的邻里乡亲。
我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问了她最后一个问题:“你现在仍然是个体户吗?”她点点头,然后自豪地对我说:“前不久,我受大学邀请,为学生们讲了《插花与美学》。我现在可是花艺师一级技师考评员呢。”
现在,这里每个月都要举办若干场种花、养花、插花和书法、茶艺的讲座。二楼的教室,隔三岔五,就有爱花爱书法喜茶艺的同好、朋友,来听詹詹的讲座。“美即生活”的理念,正在通过詹詹那略带湖北黄冈口音的讲述,变成环庄的鲜花,盛开在家家户户门前的花畦……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4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