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高 莹(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副教授)
据报道,近期北京启动“优化消防服务 护航经济发展”专项行动,在消防监督检查、行政许可、规范执法等方面推出一揽子便民利企举措,如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展览展销、招聘会、游园会等大型群众性活动,无须消防部门审批(备案),无须向消防部门提交证明材料;明确“无错不罚、履责不罚、轻微不罚、首违不罚、首查不罚”等16项消防柔性执法免罚清单。
当前,多地政府在多个领域推行柔性执法,这种做法从源头上解决了企业“疲于应付检查”的问题,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生产经营中。这些举措不仅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减轻了企业负担,更在治理逻辑上实现了从刚性执法向柔性服务的转变。这种服务升级,提升了行政效率,更体现了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责任担当。
柔性执法的背后,是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彰显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施政转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将其作为提振消费的重要举措。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强调“建设诚信、公平、便捷、安全的消费环境”。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专门部署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制度措施聚焦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为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提供指引。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背景下,消费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展现出强劲内生动力,其中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功不可没。在消费市场持续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仍面临诸多制约。从消费能力到消费环境,从供给质量到制度保障,都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唯有多措并举,清除阻碍消费扩容提质的绊脚石,全方位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消费动能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
加强消费侧激励,增信心、减负担,让消费者“敢消费”。“敢消费”首先要有消费信心,只有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才会更愿意消费。近期,多地陆续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从增收到减负、从养娃到养老全面发力,增强消费底气,减轻消费后顾之忧。例如《福建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夯实消费能力的基础。通过多维度政策支持,消费信心不断增强,消费能力稳步提升,将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聚焦供给侧创新,优供给、提品质,让消费者“愿消费”。当前,消费者对产品品质与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从“买产品”转向“买服务、买体验、买文化、买生活方式”,呈现出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转变的新趋势。从“云购物”到“夜经济”,从文旅融合到智能消费,这些新兴消费形态的背后,反映的是消费需求的日益多元与升级。这要求我们不断优化商品供给、服务供给和业态供给,通过创新消费场景与消费模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推动消费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升级。
从北京消防柔性执法的生动实践,到全国提振消费的系统部署,再到消费市场强劲复苏的亮眼数据,都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以优化治理激发市场活力的发展路径。无论是“首违不罚”执法清单释放的制度善意,还是优化消费环境的全方位努力,其核心都在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治理重心从管理约束转向服务赋能。这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关键举措,更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营造安全、便捷、放心、优质的消费环境,让制度红利真正转化为市场活力和百姓福祉,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