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王顶明(兰州文理学院常务副校长)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这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教师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关键角色,数智时代的教师如何应对多重机遇与复杂挑战并存的新常态,主动拥抱数字赋能的教育教学变革,已成为我们需要共同回答的重大课题。
数智时代的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数字化带来的全新机遇和挑战。当前,教育生态正在从“渐进式改良”转向“颠覆性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正在显著而深刻地改变着教师教学与学生认知,包括教与学的方式和效能。有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成效、培养跨学科思维,但过度依赖数字设备也可能损害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批判性思维。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为教育系统带来的可能是底层逻辑变革和生态体系重塑。牛津大学的一项调研显示,近七成的英国教师对人工智能所需的数智素养尚未做好准备或者处于不确定之中。数智时代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教育数字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从相对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善用数字技术开展多元教学的学习引导者、促进者。
数智时代的教师发展应以数字素养作为关键突破口。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的个体以数字技术作为“基本生活技能”,从而以不同形式对信息资源进行使用与理解的能力。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国家都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作为关键点和突破口,从数字思维、数字技能、数字教学能力、数字伦理与安全等方面构建起形式多样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体系。如欧盟推出了“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美国发布了“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教师ICT能力框架”和“教师AI素养框架”。我国也于2022年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借此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数智时代的教师教育应以模式转型作为改革重点。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中,我国已形成职前师范教育与职后教师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这种教师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转型发展。
在职前师范教育阶段,一方面,应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建立教师教育大模型,加强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师需求的动态监测、预测预警,进一步优化师范专业的设置、管理与动态调整。另一方面,有必要将数字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师范生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增设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的课程比重,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新型实习、见习、研习模式,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师范生诊断课堂教学行为,逐渐重构智能时代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新时代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在职后教师培训阶段,首先,应依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在相关培训中融入人工智能、数字素养专题内容,着力提升在岗教师数字素养。其次,依托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推进多平台、多终端的教师学习数据整合归集,推进数据精准驱动、线上线下一体、理论实践融合的模式改革。最后,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教师教学相关行为数据,精准推送优质学习资源,更好满足在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数智时代的教育治理应以安全规范为前提。近年来,在线教育平台用户隐私数据泄露、滥用等事件时有发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应用,可能引发系列伦理问题,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算法偏见、数字鸿沟等方面的风险与挑战并存。合理合规地应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防范教育数字化的伦理风险,还需要加强教育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相关的网络行为监管,普及数字伦理教育,建立健全教师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强化教师在数字化应用实践中的伦理责任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在数字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涵养高尚师德和教育家精神。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