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奏响美美与共的文明和声——中国古代乐器展亮相新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奏响美美与共的文明和声——中国古代乐器展亮相新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5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带你一起看大展】 

  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 赵明昊 孙金行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雪宁

  7月13日,“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博厅”启幕,200余件(套)精品文物奏响跨越千年的文明和声。这是国家博物馆为新疆各族群众献上的又一展览力作,让中国古代音乐、古代乐器的发展演进史在新疆这一“歌舞之乡”的舞台上绽放,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百花齐放”的历史魅力。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名鼎鼎的贾湖骨笛。这支8000年前由鹤类尺骨精心制成的骨笛历经岁月摩挲,表面依旧光滑。经测试,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为中国音乐音阶发展及七声音阶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展柜中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红陶鼓,束腰尖底的造型带着原始朴拙的气息,口缘饰一周牙状倒钩错落排列,下腹部的小圆孔若隐若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诸葛英良表示,考古学界对这件器物的用途众说纷纭,但无论何种解读,其牙状倒钩与发声圆孔的设计,都指向了早期人类对“声”与“形”的探索,承载着文明初创期的智慧。

  展区内,商代象纹铙静静矗立。器口内壁下凹的象身图案与“祖辛”二字铭文相衬。“祖辛”乃作器者先人的庙号,暗示这件乐器不仅是祭祀奏乐的重器,更承载着对先祖的追思与宗族的记忆。诸葛英良介绍,此型青铜铙高大厚重,主要出土于南方地区。其雄浑体量与繁复纹饰,既见证了商代后期南方青铜工艺的精湛,也折射出“祀与戎”的要义。

  展柜中的西周逑钟,其圆筒形长甬孤挺而立,腔体内壁的调音凹槽隐约可见。此钟形制、纹饰皆为西周晚期典范,堪称礼乐制度成熟的缩影。钟体上每一处纹饰的排布、每一寸弧度的设计都暗合“乐者,天地之和”的古训。当乐工执槌敲击,其声清越悠长,折射出“乐流同,礼辨异”的社会理想,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融于礼乐华章之中。

  灯光下,唐代人首、鬼首陶埙白釉陶面泛着温润光泽。人首埙头戴软幞头,圆脸眉目清秀,头顶吹孔与颧骨两侧音孔布局精巧;三件鬼首埙则立耳凹脸,鼓目皱眉,高鼻阔口间透着几分狰狞,吹孔布局与人首埙如出一辙。这些模制而成的陶埙,虽身形小巧,却将人间面相与鬼神形象凝于陶土,既是乐器,也是唐代造型艺术的生动切片。

  一架历经岁月磨洗的清代霜鸿琴背面龙池、凤沼皆为长方形,内凹的长沟纳音暗藏声学巧思。龙池上方,篆书“霜鸿”二字古朴苍劲;龙池边际墨书小字注明作者与年代,更添几分文人藏物的雅致。当指尖轻叩琴面,清越圆润的音色流淌而出。

  展览中不乏经典的少数民族乐器。一件形制古朴的弹布尔琴身形似安了长柄的葫芦水瓢。作为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弹弦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清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演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乐器之一。

  一件小小的托布秀尔造型简约而不失美感,线条似草原骏马奔腾、雄鹰翱翔,因便于携带,在新疆蒙古族中流传广泛。轻拨琴弦,优美浑厚的旋律如草原牧歌,纯净空灵、直抵人心。它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相得益彰,成为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

  从贾湖骨笛的远古清响到蔡侯申钮钟的和鸣,从陶鼓的质朴律动到霜鸿琴的文人雅韵,200余件乐器交织出的不仅是中华音乐八千年的发展长卷,更是中华文化的和谐交响。“我们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展览了解古代乐器的演进历史,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诸葛英良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09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