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将校园活动融入生活教育 赋能学生成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将校园活动融入生活教育 赋能学生成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5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各抒己见】

  作者:韩忠全(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围绕“大学生生活教育”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引发笔者共鸣与思考。笔者认为,大学生成长离不开生活教育,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功能,探索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融入生活教育,努力达成校园活动与生活教育的协同联动与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强国建设所需的时代新人。

  学生个体成长、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生活经验还需进一步提升,因此生活教育显得必要而紧迫。生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以现实生活为中心、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生活与融入社会能力的教育行为,涵盖日常生活、健康安全、职业选择、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而大学校园活动领域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若将二者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发挥综合育人作用,达到为生活做准备、为工作打基础、为社会作贡献之培养目标。

  将校园活动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是学生个体成长、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校园活动所具备的强参与感,能较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生活教育如盐入水般渗透于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呵护其心理健康,还能塑造良好价值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将校园活动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是学校教育教学革新的必然选择。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大现实痛点在于课堂知识与现实行动衔接不够紧密,而将生活教育融于丰富多样的活动之中,有助于打破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局面,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健康身心、生活能力、创新思维,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推动学校教育方式创新夯实基础。

  将校园活动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社会结构复杂多样,信息技术加速迭代,数字时代大学生较依赖虚拟社交,缺乏参与劳动等体验。将活动与生活教育深度融合,能促进大学生更好融入社会群体,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有效促进大学生生活能力进阶发展

  大学校园活动主要包括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社会实践四大类,涵盖认知发展、实践参与、情感培养、社会责任等多个生活教育维度。将生活教育融入各类活动,既可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又可增加生活智慧,有效促进大学生生活能力进阶发展。

  学术活动可积极探索融入时间管理、诚信意识等生活教育元素,通过提升认知发展水平与解决问题能力等,让所获得的知识、所习得的技能作用于现实。教师从学术维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在备赛参赛中学会时间管理、抗挫减压,养成科学作息习惯;教导学生在科研项目中遵守诚信,做到数据真实、引用规范;引导学生通过主题讲座提升知识迁移、应用和转化能力,在真实学术情境中理解“知识何以改变生活”。

  文艺活动可积极探索融入团结合作、审美感知、文化认同等生活教育元素,通过培养合作精神、审美素养与文化传承能力等,让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精神世界更充盈。通过音乐欣赏、书画鉴赏、摄影观赏等多种艺术体验,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诗词吟诵、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体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可积极探索融入健康知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生活教育元素,实现身心协调能力与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体育活动与生活教育在多方面紧密呼应。体育教师在讲授体育活动操作规范时,还应讲解必要的体育知识、规则要求和安全事项,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教导学生做好运动热身,预防扭伤拉伤,传授伤口包扎等紧急处理技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进而塑造强健体魄,保持健康身心。

  实践活动可积极探索融入奉献精神、环保意识、劳动观念等生活教育元素,通过提高社会参与、担当能力,让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大型赛事活动可融入奉献精神教育,如奥运会、亚运会、亚冬会大学生志愿者,经过系统培训后上岗服务赛事,践行志愿精神、奉献精神;校园美化、社会公益行动融入环保意识,通过环境清洁、植树造林等活动,培养学生强化环保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校园活动与生活教育各具特点又紧密相连,需要协同联动、深度融合。学校应从大学生真实需求出发确立生活化活动目标,选择受其青睐的浸润式场景和体验式载体,形成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育人合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14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