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高闰青(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教育的生命力离不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而教师成长和发展有赖于其内心的高度自觉。只有当教师的职业生命力被深度激活,才能真正发挥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成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成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淬炼师魂: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点燃教师心中的“教育之火”,让其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从“教书匠”到“育人师”的转变。
实施“教育家精神引领行动”,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成长指引。通过构建“三维价值导向”,为教师提供明确发展方向,在政治方向上坚定“至诚报国、人民立场”的理想信念,在职业使命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在育人境界上培养“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开阔视野。要做实“教育家精神宣讲活动”,讲好张桂梅等优秀教师故事,依托成长工作坊等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使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师文化基因,外化为教书育人实际行动。
打造“师德培育生态系统”,让教师德行在文化浸润中自然成长。通过实施“教育家精神浸润行动”、开设“师道传承实景课堂”等形式,在文化浸润中培养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同时推行师德发展“双螺旋模式”,既设立“师德负面清单”作为预警红线,又建立“美德成长记录”作为激励手段,打造师德培育的良好生态。
锻造师能:创新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模式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数字时代,教师亟须从“知识传授者”向“素养培育者”转变。应不断创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模式,锻造过硬的教书育人能力。
启动“教师数字画像工程”,建立动态的教师素养成长档案。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如新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模拟课堂”夯实教学基本功,骨干教师在“教育元宇宙工作坊”中培养领导力等。同时可推出“银龄教师数字提升计划”,通过适老化智能教具等帮助经验丰富的教师掌握教学主动权。
建设“学科素养发展加速器”,构建多维教师能力培养体系。在学科深度上,以知识前沿探索项目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学科前沿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在育人广度上,以跨校教研合作平台促进教学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丰富教学内容;在实践精度上,以微格教学精细分析工具实现课堂教学细节的优化,提高教学针对性;在成长路径上,以学科素养成长指数实时跟踪教师教学进步,生成个性化的教师能力提升模式。
打造“AI+教育创新空间”,培养教师跨学科教学视域。可通过建立“STEAM教育创新中心”,培养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懂教育教学的复合型教师。积极组建跨学科项目团队,开展模块化教学,让多学科教师在碰撞交流中成长。
创生师智:打造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态系统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呼唤着教育创新。应着力激发教师创新思维和活力,使其积极培育创新人才。
以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赋能教师,实现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积极开展数字素养专题研修等,鼓励教师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建立智能教研合作共同体,通过AI助手组织不同学科教师共同教研,同时可借助“智能诊断系统”生成个性化创新建议,展示教师创新能力的变化。
以微创新孵化平台将教师创意转化为实践项目。通过教育创新竞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思维活力,促进教师创新思维习惯养成,并通过重组知识传播方式和学生学习探究方式,让教师创新转化为可视、可用的实践项目。
以全面科学的评价促进教师创新智慧生成。可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行为跟踪技术等采集教师在传统课堂、在线学习、师生互动等不同场景中的教育数据,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数据中心,实时监测教师成长指标,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个过程中,要形成“评价—反馈—诊改”的融合评价循环模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赋能师道: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矩阵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矩阵的创建,需融合资源协同、数字赋能、人文关怀与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培养—激励—发展”的全链条生态。
创新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机制。完善建立三维立体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构建包括教龄阶段(新教师/成长型/成熟型/专家型)、专业领域(学科教学/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和职业目标(教学名师/教研专家/管理精英)的三维发展模型。积极实施“双导师”培养计划,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学科导师和管理导师,定期进行职业发展评估,分析教师发展轨迹,动态调整发展路径。
构建多样化发展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海外研修、名校访学等发展机会,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培养教师坚持本土视角和国际视野相结合的发展能力。将教学改革成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效等转化为职业发展积分,打通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绩效分配的量化渠道。建立教师发展基金,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对重大教研成果给予配套奖励,促进成果转化。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专属平台。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保证每位教师都有专业成长的机会。建设教师发展在线学院,整合在线学习、智能诊断、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构建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实施跨校交流、城乡结对、学科融合等协同发展项目,实现教师队伍协同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