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凝固的史诗——浅析主题性雕塑的叙事性营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凝固的史诗——浅析主题性雕塑的叙事性营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0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谭建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任、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回望我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主题性雕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社会文化、历史记忆和集体情感的凝结。主题性雕塑一般指围绕特定主题,通过艺术化的造型语言反映时代图景的雕塑形式。主题性雕塑的创作往往强调叙事空间的营造,旨在以直观而具象的方式向观者传递明确的信息,进而引发其情感的共鸣。

  构图是主题性雕塑叙事表现的关键。雕塑家通过对人物及场景元素的精心组织,构建起雕塑作品的视觉框架和叙事逻辑。纵览我国经典主题性雕塑作品,通常采用焦点式、对称式及开放式等构图形式。焦点式构图通过突出主体人物或关键场景,引导观者的视线集中于主题,强化雕塑的叙事重点;对称式构图借助平衡的布局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常用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开放式构图的要点则在于打破空间边界,让雕塑与周围环境产生关联,使观者能够从不同角度进入雕塑的叙事空间。此外,构图中的空间层次处理也颇为关键,雕塑家通过压缩空间、营造纵深感或凸显虚实对比等手法,进一步丰富叙事层次,使雕塑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宏大的叙事场景和深远的思想内涵。

  伟业(雕塑) 团队创作

  在当代主题性雕塑创作中,多种构图形式的综合运用,无疑为雕塑家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五大主题性雕塑巍然矗立。其中,笔者有幸参与创作的雕塑《伟业》,便巧妙融合了多种构图形式。该作品以全景式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伟大历程,“山”与“旗帜”的意象成为雕塑最核心的视觉表达。远远望去,雕塑顶部招展的旗帜意化为山峰,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同山石一般层叠扣合,使表现主题一目了然。雕塑两侧的人物排布追求均衡、对称的视觉感受,以营造丰碑感。当观者围绕雕塑进行观摩,党员干部、大国工匠、农民、军人代表、知识分子、企业家和宇航员等人物形象组合成多个局部场景,使雕塑的叙事空间得以向四周无限延伸。

  如果说巧妙的构图为一件主题性雕塑的叙事空间搭建起了“骨架”,那么生动的细节塑造则如同“血肉”,赋予作品饱满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让观者能够沉浸其中,与雕塑对话,进而真切地触摸时代脉搏。

  蒙古族赛马节(雕塑·局部) 邓柯

  当然,细节的塑造不仅依赖于艺术技巧,更考验着创作者对于个体经验及情感的准确表达。邓柯的主题性雕塑作品《蒙古族赛马节》展现了赛马节上热火朝天的场面。创作者是南方人,在北方深入生活的过程中爱上了骑马。她一次次体验着于马背上驰骋的畅快,并敏锐地发现,那份酣畅淋漓之感与中国传统绘画笔断意连的美学表现十分相似。因此,她在创作中对人物的动态、表情、服饰以及马匹等细节都进行了写意化处理,彰显出骏马奔腾的速度感,极富感染力。

  果子熟了——十八洞村记事(雕塑) 谭建明

  笔者于2024年创作了以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为主题的雕塑《果子熟了——十八洞村记事》。作品中的三个主体人物均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们呈一立、一俯、一蹲的姿态,正在采摘新鲜的猕猴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实地采风过程中,我目睹了新农人们手持智能手机在田间地头直播果实采摘,将家乡的特产远销全国各地,也看到年轻的创业者们在闲暇时手捧书籍,学习乡村振兴经验。于是,我将这些生动的细节融入雕塑创作,试图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主题性雕塑是凝固的史诗,不仅记录历史事件,反映时代面貌,更传递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有赖于艺术理念的更新和创作技术的迭代,未来的主题性雕塑或将在叙事性营造上实现多方面的拓展:在形式层面,可借助数智技术进一步增强雕塑作品的互动性与沉浸感,让观者成为叙事场景中的一部分;在内容层面,则可探索全球化与在地性相结合的、更具包容性的叙事主题。总之,主题性雕塑的叙事性营造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更成为连接时代与个体的桥梁,让历史与当下、艺术与生活在这永恒的瞬间里交织、共鸣。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0日 09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