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所高校 以教育薪火续写报国华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所高校 以教育薪火续写报国华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3 05: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抗战时期,一所所在战火中坚持办学的中国大学,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孕育者、践行者与传承者。中国高等教育在民族危亡中淬炼的精神风骨,彰显出知识分子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

  “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时强调。总书记沿途察看“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他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

一所高校 以教育薪火续写报国华章

延安陕北公学的露天课堂。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语重心长的话语背后,是一幅从烽火弦歌到薪火相传的精神长卷。

  烽火弦歌激荡救国志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连天烽火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师生先南迁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又辗转数千里到达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办学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教室是几间简陋平房,黄泥夯墙、铁皮做顶。粮食供应时常中断,含有沙子、石子的“八宝饭”是家常便饭,有时还要靠野菜、红薯充饥。“书桌”是装肥皂的木箱,笔记记在粗糙泛黄的土纸上。为了躲避轰炸,上课期间随时“跑警报”成了常态……

  如此恶衣菲食,却砥砺出师生们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深沉情怀。

一所高校 以教育薪火续写报国华章

西安临时大学师生徒步翻越秦岭。北京师范大学供图

  秉持“刚毅坚卓”的顽强精神,他们将弘扬学术视为己任。历史学家钱穆克服重重困难写就《国史大纲》,发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得其生机”的高呼;闻一多、华罗庚两家十几口人共居一室,中间用布帘隔开,形成“布东考古布西算”的奇特格局,却分别完成《楚辞校补》《堆垒素数论》两本扛鼎之作……一部部经典在硝烟中问世。

  教书育人更是须臾不曾放松。联大要求,越是基础的课程,越是由著名的教授来上;文科学生必修一门自然科学课程,理工科学生必修一门社会科学课程……名贤大家悉心教授下,莘莘学子如饥似渴地学习,誓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建设积蓄力量。每日清晨未开馆时,图书馆门前早已排起长龙,入夜,还有学子在昏暗的汽油灯下围坐苦读。

  胸怀“读书报国”的赤子初心,他们将学以致用扛在肩头。参与云南地质矿产勘测、抗疟工作,从事煤化工和酒精等抗战能源生产,开展民族调查、人口调查、师资培训……一系列“知类通方,开物成务,有关国计民生之大者”的开创性研究,为抗战相持阶段支撑全国大局的物资供给、运力保障、战力恢复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岂止是潜心读书治学的知识殿堂,更是培育爱国志士的火热熔炉!

一所高校 以教育薪火续写报国华章

中国人民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延河讲师团的同学们现场齐诵《我们从延安走来》。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国难日亟的关头,师生们以多种形式投身抗战:1100余人从军报国,奔赴抗日前线,许多人牺牲在战场上;400多名外文系学生担任军事翻译;师生开展抗战宣传、募集捐款、代写士兵家书……

  1946年,西南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北返。其师范学院留昆续办,即今云南师范大学。八载振铎传薪,千万颗读书的种子在硝烟弥漫的国土上生根、成长,成为文化救亡的先锋旗手、科学救国的栋梁桢干、教育兴邦的薪火传人——八年间,西南联大培养出8000多名学生,走出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170余位院士及大批杰出人才,铸就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精神光辉照亮前行路

  岁月荏苒,昔日西南联大的星火,已化为今日的璀璨星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师生们同秉一份信念,在广阔天地间续写着新时代的报国华章。

  菁菁校园,师长们薪火相传,于三尺讲台倾囊相授;学子们焚膏继晷,在课堂内外争鸣探索。“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语气坚定,“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

一所高校 以教育薪火续写报国华章

北京大学学子参加学校第六届五四青春长跑。郑涛摄/光明图片

  科技前沿,他们瞄准国家所需,向“卡脖子”科技难关发起冲锋。从清华的实验室、北大的未名湖畔到南开的创新园区,师生们勇闯“无人区”,以创新实力铸就报国基石。“一定要想前人没有想到的点子,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主任陈鹏目标远大,“发展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化学生物学!”

  基层大地,他们俯身倾听家国脉搏,在实践熔炉中淬炼成金。从云南的红土高原到北国的辽阔田野,师生脚步踏遍山河,用科技赋能农业升级,以文化浸润乡风文明。毅然前往西藏墨脱县工作,7年来走遍了全县45个村开展家庭教育宣传,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毕业生李祖磊眼神炽热:“为孩子们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进的路!”

一所高校 以教育薪火续写报国华章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演绎西南联大情景剧《追寻》。云南师范大学供图

  当我们凝望西南联大的璀璨星光,亦不应忘记,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还有许多学府于颠沛流离中坚持办学:华北联合大学在“炮火最稠密、斗争最激烈”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播撒革命与知识的火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秉持“在战斗中学习战斗”的信念铸就“将星摇篮”,浙江大学于古庙授课不辍,厦门大学在长汀缔造“东南最优学府”的传奇……它们的后来者同样也生根发叶,长成一片葳蕤风景。

  从知识救国到教育兴邦,这信念与坚守的精神光辉,必将跨越时空,照亮一代又一代学人前行的道路!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3日 12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