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天宝》:从延安窑洞灯火到拉萨古城朝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天宝》:从延安窑洞灯火到拉萨古城朝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30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田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近日上映的电影《天宝》改编自藏族作家降边嘉措的传记文学作品《藏族老红军天宝传》。该片以真实的历史故事、独特的民族视角和深刻的精神探索,讲述了藏族少年桑吉悦希如何一路爬雪山过草地,最后抵达延安,成长为革命者天宝的故事。

  信仰形成的过程是影片的重要着墨点。少年桑吉悦希17岁时与红军相遇,使他原来的人生路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红军队伍纪律严明,目标明确,信念坚定,这都与少年桑吉悦希心中追求的崇高价值不谋而合。他在与红军的接触中,心中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铺垫为桑吉悦希的信仰形成和身份蝶变提供了坚实的内生逻辑。加入红军后,桑吉悦希开启了长征之路。爬雪山、过草地的叙事段落,以细腻真实的描绘和适度的浪漫渲染,构成了影片中震撼人心的篇章。饥饿、寒冷,战友的牺牲,死亡的威胁,这些艰难险阻非但没有击垮桑吉悦希的革命意志,反而如同烈火炼金般锻造出了他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主创通过细致描述桑吉悦希个人的经历、思想的觉醒,让观众真切感受在特殊历史境遇中,革命理想如何在一个藏族少年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并成为支撑其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的过程。

  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长里,影片还铺展出一幅跨越60余年的壮阔历史画卷。从若尔盖草原的晨曦到夹金山的暴风雪,从延安窑洞的灯火到拉萨古城的朝阳,摄影机带领观众“亲历”新中国的诞生与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现场。创作者还充分调动视听元素,用一个个饱含生命温度的细节还原那段峥嵘岁月。比如,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嚼着皮鞋充饥时的咀嚼声,草鞋踏过雪地时的摩擦声,战友们分食几粒蚕豆时颤抖的指尖。这些浸透历史质感的声音和画面,不仅生动再现了时代风云,更让天宝这个藏族红军战士的精神成长史,在史诗般的叙事中绽放出动人的光芒。

  影片中最为动人的一幕,莫过于革命胜利后天宝重返故乡与阿妈相见的一幕。这一刻,革命英雄天宝回归藏族少年桑吉悦希,从硝烟中凯旋的英雄战士回归为母亲的孩子。这个极具张力的场景,巧妙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初心和使命——为了让千千万万像天宝母亲这样的普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生动诠释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命题的深刻内涵。

  《天宝》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实景拍摄,将当地的民俗文化、红色资源、景观风貌等元素融入其中,艺术还原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场景。电影突破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惯用的线性叙事框架,采用非线性的艺术手法呈现雪域青年的成长历程,既保留了革命精神的厚重感,又赋予青春叙事以现代审美张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0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