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北京7月29日电 记者王美莹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了解到,中外科学家携手对广西地区的恐龙记录进行系统性梳理,并详细描述广西南部的东兴市楠木山发现的侏罗纪晚期恐龙足迹,为华南乃至东南亚中晚侏罗世恐龙多样性及古生态研究提供了新线索。该研究成果由广西自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莫进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等共同完成,发表在29日出版的国际期刊《地球史和生物多样性》上。
楠木山恐龙足迹。吴剑摄/光明图片
2021年6月,东兴市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在东兴市楠木山侏罗系发现恐龙化石——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位置最南端的恐龙记录。东兴市楠木山足迹点内,一个约4平方米的岩块保存了7枚兽脚类足迹。2023年,研究团队再次考察该足迹点,在现场完成测量与三维扫描,将足迹分为两类:形态型A长23~26厘米,保存了3至4个脚趾印痕,据推断该造迹者的体型约3.3米、步行速度约每秒1米,初步归入实雷龙足迹形态类中的似重庆足迹;形态型B长47.6厘米,由于保存状态较差,难以进行分类。值得注意的是,形态型B的存在代表了该区域存在的更大型兽脚类,该造迹者的体型达6米以上,这个尺寸与四川盆地沙溪庙组的四川龙相似。通过区域对比,研究团队发现桂南地区的恐龙动物群与中晚侏罗世四川盆地的恐龙动物群相当相似。
作为华南地区古生物地层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广西已确认10余处重要恐龙化石产地。楠木山足迹点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凸显了广西恐龙化石资源的丰富性:从时间跨度看,涵盖侏罗纪至白垩纪各个时期;从古生物多样性看,包括鸟脚类、兽脚类、蜥脚类等主要类群且种类繁多,其中那派盆地的扶绥龙、六榜龙和大塘盆地的大塘龙等,均为中国恐龙研究的重要标本。
此外,广西恐龙足迹、骨骼化石的广泛分布,也为古生态重建提供了多维度证据。通过区域对比,研究团队发现新隆组的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与泰国东北部的阔瓜组和萨卡组非常相似。这表明早白垩世晚期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存在一个独特的“南部”动物地理区,明显区别于北方的九佛堂组动物群。
“广西恐龙化石的系统研究,正逐步揭开华南与东南亚中生代恐龙世界的神秘面纱。”邢立达表示,随着更多实地考察的开展,未来这片红层盆地中或许还将涌现出更多改写古生物史的新发现。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0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