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历史时刻的生动再现——《亲历:九七香港回归新闻安排谈判》评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历史时刻的生动再现——《亲历:九七香港回归新闻安排谈判》评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31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周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

  编者按

  值此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本期特推出两篇聚焦香港历史书写的书评以飨读者:周溯源《历史时刻的生动再现》一文,聚焦1997年主权移交仪式的新闻谈判细节,再现国家盛典中科学决策与人文情怀;乐琦《报刊考古与香港文学史的重构》一文则通过赵稀方教授三十余年的“报刊考古”,重构了香港文学史的实证根基。

历史时刻的生动再现——《亲历:九七香港回归新闻安排谈判》评介

《亲历:九七香港回归新闻安排谈判》

郭卫民 著

人民出版社

  郭卫民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国际传播工作,尤其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担任中方首席新闻联络官,成为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者。笔者曾多次听他讲述各类经历,但关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有关活动的安排情况,直至读到《亲历:九七香港回归新闻安排谈判》一书,才得以深入了解。

  这是一部聚焦香港回归新闻宣传工作的回忆录。作者从亲历者的视角,完整回顾了中英双方的谈判历程,以及谈判后如何组织实施、落实保障等内容。

  什么是新闻安排?郭卫民说,“新闻安排”(Media Arrangment)一词,是中英双方围绕政权交接仪式谈判中使用的一个“国际性”说辞,所指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型国际活动媒体的邀请、采访活动安排、重要现场组织、报道的协调以及新闻广播中心搭建和运行等。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的历史性事件,政权交接仪式更是一场全球瞩目的国际盛典。这场涉及两国三方、数十场活动、吸引全球近800家媒体和8000多名记者的世纪庆典,相关活动安排直接关乎国家形象与历史现场的呈现。作为中方首席新闻联络官,郭卫民亲历了大小几十次磋商,起草谈判方案,跨京、港、深三地协调各方,其工作既需应对英方时而合作、时而抵制的复杂态度,又需在媒体邀请、采访权限、现场组织等细节上反复博弈。例如,中方常需预设低、中、高三层谈判预案,以灵活化解英方在关键环节的拖延,这种策略既彰显智慧,也印证了国家实力支撑下的外交主动权。历史证明,中国新闻组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保障了国内媒体的顺利报道,也赢得国际同行认可,为回归系列庆典的成功保驾护航,更为日后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新闻组织积累了宝贵经验。书中蕴含丰富的新闻实务、外交策略、谈判技巧、博弈应对及大型活动安排知识。

  书中以细腻笔触还原了诸多标志性场景。交接仪式开始后,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国旗升顶刹那,仪式主席团中方代表席与嘉宾区率先爆发出热烈掌声——这并非既定的议程,而是场内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包括爱国爱港各界,情不自禁流露出的心声。此情此景,令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周南挥毫写下了《永香草》:“天漏终能补,国魂势可张。百年颠沛里,世事几沧桑。”

  香港回归是普天同庆的盛事,为令港人同胞和全国人民满意,我方在活动策划中既发挥内地经验优势,同时也充分尊重香港实际与文化习惯。比如,香港回归庆典系列活动中的特区政府成立大会,原拟称作的“成立大会”,不符合港人习惯,后改为特区政府建议且港人更易接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

  此外,关于仪式的总体考虑也颇为周全。英方建议仪式应“盛大”且“体面”,以彰显其在港的“光辉业绩”;中方则主张“庄严”与“简朴”,意在突出香港回归、洗刷百年国耻的重大政治意义,并强调规模须适度。

  而在为典礼选址问题上,需兼顾场地容量、气象、交通、安保等综合因素。我方考察了跑马场、政府大球场、市政局大会堂及红磡体育馆,均不理想。获悉在建的会展中心二期将于1997年5月竣工,其可容纳5000人的大厅成为最终理想之选。同时,英方提议在中环添马舰搭台。我方基于香港气象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当地六月末七月初暴雨频发,此前数年甚至有大暴雨),预见露天仪式遇雨将造成场面尴尬,力主室内举行。经反复交涉,英方虽最终同意使用会展中心进行交接仪式,但仍坚持在添马舰举行其告别仪式。事后证明,1997年6月30日傍晚,英方告别式时突降大雨,现场人员狼狈不堪。

  该书以新闻博弈的微观视角,记录中英主权交接的宏大叙事。它既是历史现场的关键见证,亦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情感,值得品读回味。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1日 1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