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现场目击】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题旭丽
“‘国宝’在舞台上活了,这可比在博物馆橱窗里看展更带劲”“演员们跳得太美了,每个动作都像文物在跨越时空传情,根本看不够”……5月18日,由辽宁歌舞团、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出品的大型跨界融合情境剧《国宝辽宁》在辽宁大剧院首演,掀起人们探寻辽宁国宝和辽宁文化的热潮。
随着古雅庄重的乐声响起,舞台大幕徐徐拉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光影交织中展开。纱幕轻扬,箫声悠远,舞台犹如一张展开的宣纸,身着墨色长袍的舞者仿若飘逸的笔墨,每一次跃起、回旋,都在纸上凝练成形。衣袂翻飞间,《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国宝级传世书画的神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几位书法大家各具特色的笔法运势尽数复现。“要想以舞蹈技法展现笔画走势,必须用心体悟书法作品的各式审美。”演员栾树森在不断揣摩中尝试把文物的审美与表演深度融合。
舞台上,画面一转,一对蝴蝶轻盈地悬停在空中,缓缓舒展斑斓的彩翼。恍惚间人们惊觉,翩跹的彩蝶竟是身披霓裳的舞者。这彩蝶也源于一件国宝文物——三彩釉印牡丹双蝶纹海棠式长盘。穿越时空的完美展现,恍然间令人感觉文物“活”了。“把静态的辽三彩瓷盘变成富有情绪的舞蹈作品,是很大的考验。我们绞尽脑汁读懂文物的灵魂,力求让作品既有视觉元素的冲击,也有文化价值的叠加。”对执行编导李月而言,创作的过程也是与文物对话并赋予其新生的过程。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走进生活,早已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长安三万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精品影视作品,《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舞台节目,无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述者”。“这样的作品我们乐意买单,辽宁有很多国宝文物,这个系列能不能接着演?”文博迷韩女士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舞台的聚光灯渐暗,场内掌声不息,散场的奏乐声、热烈的议论声在剧院回绕。那些静静陈列在博物馆展柜里的传世画作,那些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笔墨丹青,在这场文化盛宴中化作灵动的舞步、绮丽的光影,牵引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寻。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