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移风易俗的代表之作——由山东省吕剧院保留剧目《李二嫂改嫁》说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移风易俗的代表之作——由山东省吕剧院保留剧目《李二嫂改嫁》说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4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艺院团保留剧目巡礼】

  作者:周爱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今年8月,在山东省吕剧院的百花戏剧艺术空间,由90后青年演员担纲的吕剧经典剧目《李二嫂改嫁》正在上演。剧中“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战场上好消息连连不断”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叫好。这部作品首演于1951年,是山东省吕剧院的保留剧目,至今演出已逾5000场。1955年9月,《李二嫂改嫁》进京演出,其浓厚的生活气息、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向广大观众展示了吕剧这一年轻剧种的魅力。在70年后的今天,其创作经验对当下戏曲现代戏创新发展仍有重要价值。

移风易俗的代表之作——由山东省吕剧院保留剧目《李二嫂改嫁》说起 

青春版《李二嫂改嫁》剧照 资料图片

移风易俗的代表之作——由山东省吕剧院保留剧目《李二嫂改嫁》说起

《李二嫂改嫁》电影海报,由朗咸芬饰演李二嫂 资料图片

  应时而作,为吕剧剧种发展带来契机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催生了一批配合宣传新婚姻法的文学艺术作品,《李二嫂改嫁》便是其中之一。吕剧《李二嫂改嫁》改编自同名中篇小说,小说讲述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年轻寡妇李二嫂,突破封建礼教旧习,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的故事。小说出版后获得普遍好评,为吕剧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戏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用戏曲形式编演一部现代戏成为时代需要。当时的山东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便选择了小说《李二嫂改嫁》进行改编试演,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相契合,吕剧《李二嫂改嫁》应运而生。

  《李二嫂改嫁》在创作新剧目反映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方面可谓先行一步,占得先机。1951年4月,该剧在山东省第一届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上首演,迅速引起关注。5月,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1953年11月,该剧经过精心加工和完善后在济南大观园隆重上演,盛况空前,原本计划演出4场,最终加演至54场。一时之间,“李二嫂”成为许多农村妇女冲破封建束缚、争取女性自由解放的榜样。在1954年9月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该剧一举获得剧本一等奖、演员一等奖、导演奖、音乐改革奖等多项荣誉。

  1955年9月,该剧进京演出。在随后由文化部与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和文艺工作者认为该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塑造个性鲜明,生动展现了新的时代精神风貌,提升了吕剧的艺术品质,对于地方戏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1957年2月,该剧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影片荣获当年电影百花奖,使吕剧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

  从省内演出的惊艳登场,到华东区观摩演出赢得广泛瞩目,再到进京汇报演出引发国家领导人和业界的肯定和赞誉,《李二嫂改嫁》的成功具有历史意义。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吕剧现代戏的里程碑,更成为戏曲现代戏经典化的成功典范。

  将严肃主题融入诙谐艺术,触动观众心灵

  吕剧《李二嫂改嫁》在叙事方式上巧妙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手法,将严肃主题融入轻松诙谐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中,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好地传达了新婚姻法的精神内涵,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作为一部反映新婚姻观念的戏曲作品,《李二嫂改嫁》的戏剧冲突设计巧妙,环环相扣。李二嫂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道路上,不仅有来自婆婆“天不怕”和村中无赖李七的百般刁难和阻拦,还有来自怀有守旧思想的村民的不理解,以及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李二嫂的爱情对象张小六也受到封建思想和个人性格的束缚,不敢表白爱情,使得李二嫂在情感萌动时更显势单力薄。从家庭内部的婆媳矛盾,到社会外部的观念冲突,再到李二嫂与张小六之间迟迟未能挑明的爱情关系,戏剧冲突层层递进,悬念设置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观众在关注李二嫂命运的同时,也被剧中人物的情感所打动。

  李二嫂的成长弧线,不仅呈现了她个人命运的转变轨迹,更呈现了剧作的基本结构和情感内核。作为核心人物,李二嫂在不同场景中展现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层次:在婆婆面前,她压抑而气愤,忍辱负重却又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在张大娘面前,她开朗大方,展现出女性的坚忍与乐观;在张小六面前,她欲说还休,羞涩中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在姐妹们面前,她又显得小心谨慎,生怕内心的秘密被轻易发现。这些复杂而真实的情感,全面立体地呈现了一个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农村妇女,如何在新社会的感召下逐渐觉醒,最终成长为追求自由婚姻的独立女性。剧中其他人物形象也做到了个个鲜活生动,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如张小六憨厚可爱,从在爱情面前紧张害羞到主动追求爱情,其性格转变真实可信。婆婆“天不怕”的刁钻与滑稽,使她具有传统戏曲中彩婆子的典型特征;李七的自私与猥琐,则完全符合戏曲丑行的言行特点。这两个丑角形象,为故事增添了诙谐色彩。在“天不怕”撒泼耍赖、算计小利的行为中,暴露出她封建观念的荒谬性;李七怯懦、贪婪和笨拙的行为,与“天不怕”形成互动,强化了喜剧效果。同时,剧中正面形象也展现出庄谐相生的喜剧特征。妇女主任与丈夫的对话、邻居小青与李二嫂的谈论等,都让人忍俊不禁。

  《李二嫂改嫁》在音乐唱腔上以传统为根基,以人物为中心,作出了大胆创新。初期排练过程中,该剧曾出现音乐体制不统一的问题,存在评剧、单弦、一勾勾等音乐杂陈现象,难以塑造深刻的人物形象。在以张斌为代表的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确立以四平、二板为主体、兼唱部分曲牌的音乐格局,为吕剧音乐体制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剧中唱腔紧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设计,四平主抒情,二板主叙事,再加上对节奏快慢的把控,音乐紧密配合戏剧节奏,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人物情感的不同层次。如前五场,李二嫂在封建礼教带来的压抑氛围中,以哀婉悠长的四平慢板倾诉内心苦闷与无奈;后四场,随着曙光初现,李二嫂的心境不断发生变化,唱腔逐渐从四平慢板过渡为明快的四平中板、激情澎湃的快四平及节奏鲜明的二板。同时,该剧根据人物性格需要,选择性地化用某些曲牌。例如,为丑角“天不怕”等人物的唱段融入了一些诙谐活泼的曲牌元素,既突出了人物性格,又使音乐风格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剧中多个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旋律优美,易学易记,深受观众喜爱,推动了该剧的广泛流传。

  深扎生活的艺术实践成就70余年长演不衰

  《李二嫂改嫁》的成就不仅源自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的紧密契合,更源自剧团深扎生活的艺术实践和不断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在该剧进京演出70年之际,回首其在契合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对艺术性、平民性的追求,对今天的戏曲现代戏创作仍具有借鉴意义。

  吕剧艺术家郎咸芬开始饰演李二嫂时只有17岁,1952年,在首次彩排时,她因缺乏农村生活的真实体验而受到质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领导安排演员们深入博兴县闫家坊一带,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郎咸芬更是搬到了一位与李二嫂经历相似的刘大嫂家中,亲身体验了纳鞋底、摊煎饼、推碾子、拉碌碡等农村日常劳作,最终完成了从“城市学生”到“农村大嫂”的转变。至今,李二嫂的扮演者从林建华、郎咸芬、吴萍、高静、吕淑娥到80后的杨晓梅、90后的李佳欣等,已历经七代传承。2023年,在建院70周年之际,山东省吕剧院启动了青春版《李二嫂改嫁》排演工程,剧组演员均为90后,年轻演员仍保有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的传统。复排过程中,老一辈吕剧艺术家口传心授,剧团同步原汁原味地记录剧目的表演动作、舞美、音乐、服装等,并将其编辑成书,为剧目传承留下宝贵资料。

  《李二嫂改嫁》将传统的戏曲元素与现代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表演上,该剧巧妙地将生活化动作与戏曲表演程式相结合,在纳鞋底、抢麦子等生活动作中融入前扑、后仰、踮脚、屁股座子等传统戏曲程式。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话剧加唱”的问题,契合了戏曲艺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美学要求,展现出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艺术魅力。音乐上,《李二嫂改嫁》不仅传承并创新了吕剧的基本板式,巧妙地保留了化妆扬琴“以说代唱、说唱相间”的传统说唱艺术,还博采众长,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等兄弟剧种的精华,丰富了吕剧的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吕剧的音乐体制。这种既秉持对传统的深切尊重,又勇于开拓创新的艺术理念,为当今戏曲艺术的创作实践树立了典范。

  这些元素共同成就了《李二嫂改嫁》的经典魅力,不仅对当前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也为戏曲艺术的持续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16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