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学典(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首席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在华夏文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不乏声名赫赫的帝王将相,亦多见立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却没有哪一类人,能像“君子”这样集中代表中华民族最深刻的道德理想与人格追求。从甲骨文“君”字手持权杖的意象,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哲学性表达,“君子”这一概念经历了从宗法制度下的贵族称谓到人格楷模的漫长演变,最终成为跨越阶层、超越时代的精神符号。深刻理解君子文化,不仅能把握中华文化的主流脉络,而且能理解中华文化本身。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君子
“君子”一词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期便多见于典籍。君子,最初用以指代身份高贵的贵族阶层,强调的是血缘身份与政治阶层。《尚书》中“君子所其无逸”之“君子”即指周成王,这里的“君子”一词类似于“王子”“公孙”“士大夫”等政治身份称谓。因而“君子”也常与表示政治身份的“士大夫”一词连用,称为“士君子”。在《诗经》中,“君子”常被用来指称贵族男子,如《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邶风·雄雉》中“百尔君子,不知德行”。在这一时期,君子概念主要侧重于身份属性,尚未被赋予清晰的人格内涵。
赋予“君子”深刻道德意涵的是孔子。他将君子从贵族阶层的专属称谓,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理想人格。孔子提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强调君子应以道德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确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的本质区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揭示了君子光明磊落的精神境界。
儒家学派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君子”学说,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树立了君子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将君子的精神品格提升到更高境界。荀子则从人性论出发,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人人皆可成为君子:“涂之人可以为禹。”至此,君子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属,通过儒家学派寄托“仁者”理想的理论再造,成为一种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
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和品质,有一些人天然就具备君子那样的品格。当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思想家确定了君子的基本道德人格,赋予君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内涵,包括内省修身、自强不息、立己达人、和而不同、温柔敦厚、宽容博大等价值品性,更提出了君子自我塑造、自我期许的基本路径后,君子的形象、君子文化便在华夏文化中发扬光大,留之后世,成为历代社会各阶层人民共同尊敬、向往的人格。
在古代先贤的推动下,君子完成了从“爵称”到“德称”的转变,君子文化突破了血缘世袭的桎梏,君子成为人通过修身可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君子人格从此成为一种德性伦理和内在追求。这种内在伦理经过扩充和发展,建构了一整套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进而指导着君子在面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维度时的理想行为。可以说,君子人格标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由玉而仁:君子的形象与本质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古人以玉温润平和的质地比喻君子。《礼记》记载,孔子用玉来比喻君子的多种美德:玉的温润象征宽厚之仁,玉的细腻象征深思之智,玉的棱角象征刚直之义,玉的垂坠象征端庄之礼,玉有瑕疵却不掩其美,正好似君子坦荡荡。一块璞玉,需要经过切、磋、琢、磨而后成为美器;一位君子,也需要经过克己修身、砺志践履方能成就人格。
文学传统中称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古代文人欣赏它们坚韧不拔、淡泊名利、谦虚有节、傲霜隐逸的品格,因而将它们视为君子的象征。孔子盛赞隐谷香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兰恰如“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郑板桥曾有名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有气节但是谦逊,有傲骨却不傲气凌人,这在中国传统文人看来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玉及花中四君子,代表了君子的风度与品格,因而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而君子的风度形象应如何,在先秦时期就有系统的论述,此即《尚书》所载的“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君子应宽宏而严肃,温和而坚持主见,谦逊而庄重,具有才干而谨慎认真,虚心而果断,正直不阿而又态度温和,大处着眼而又小处着手,性格刚正而又不鲁莽从事,坚强勇敢而又诚实有义。
那么,除了风度、形象、品格这些外显的表达与描述之外,君子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决定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在我国历史上,从不乏一些特立独行的张扬人物,如游吟于江畔的屈原、豪迈恣肆的苏东坡等,这些人物,其行为不符合典籍中关于君子的描绘,却受到历朝历代人民大众的喜爱与推崇,人人称其为君子。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君子人格的核心品质应当是“仁”。
孔子有云:“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是说,如果君子去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还能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必定如此。由此可知,孔子将仁爱视为君子人格的内在和根本特征。君子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种仁爱之心不是狭隘的私情私欲,而是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与关怀,是对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同情心。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正是君子仁心的反复写照。君子不仅心怀仁爱,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仁德,他们扶危济困,匡扶正义,是伟大的古典人道主义者。中国文化传统所畅想的“天下大同”,正是君子仁心推而及之的最终形态。
诚正修身:涵养君子人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传》称,君子应自强不息,应通过不懈的努力“畜”养其德性,这就表明,人可以通过不断地涵养自身来成为君子。
儒家学派在先秦时代就已明确提出体系化的君子人格自我养成途径,汉代以后又经过了不断的理论完善和实践探索。《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教导其子孔鲤时所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所说的“言”与“立”,就是宋代儒家所谓在“入小学”阶段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在《大学》经典升格之后,“言”与“立”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到“诚”与“正”的规范。《大学》所规定的“诚意”“正心”几乎成为君子修身的必要途径,即宋代儒家所谓“教人之法”、入德之门。也就是说,君子要通过“诚意”“正心”的途径完成“修身”的基本目的,即“修身在正其心”。
其中,“诚意”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内省不疚”。荀子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是正心最好的方式。儒家主张“诚”就是要问心无愧,要心安,不自欺。诚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是“君子坦荡荡”。正是因为达到了“内省不疚”的境界,所以心境能够广大宽平,进而身心舒泰。只有诚的君子,才敢于像《菜根谭》中说的那样,“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将自己的赤诚之心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他人。
通过“诚意”确保“此心常存”,进而能够理正心性、实现修身。君子的内在心理世界,应该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状态。同时,“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君子所应具有的仁、义、礼、智、信的高尚人格,皆能够由此培育出来。因而,中国先贤主张君子诚正修身,就是设想以道德人格完善的君子为生发点,不断推己及人、及家族、及朋友、及国人,进而塑造出理想的文明与秩序。
君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浸润滋养
中国人对君子的推崇正是由于文化的引导与塑造。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至唐宋时期,政治家们创造性地构建起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科举制度,不仅打破了阶层壁垒,更为儒家文化的传播搭建了制度桥梁。通过科举考试,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从庙堂之上走入市井之间,与普通民众的人生追求深度绑定。君子文化由此如春雨般浸润乡土社会的肌理,使得传统小农社会开始接受君子文化滋养,逐步汇入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脉络。至宋时,《大学》升格为“四书”之一,“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君子修身路径就成为中国读书人的普遍追求。经过中国历代先贤塑造的君子人格,也反过来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超越时代的文化景观,塑造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人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中华文化中的君子,总是与人民、与家国天下发生联结。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君子自强不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都只是一种理论准备工作,君子最终是要承担社会、国家的责任,要治国平天下。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在危难时刻,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慷慨赴难。
自强不息:君子精神,古貌新颜
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一场以“君子”为主题的演讲。在演讲中,梁启超起首即言:“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为英人所称劲德尔门(gentleman)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将西方世界推崇的“劲德尔门”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君子并而举之,此比拟是否恰当可以讨论,但梁启超敏锐地指出,面对新的时代、新的世界,不应囿于君主制下的君臣身份,固守儒家所表述的君子意涵,而应当“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成为现代秩序与现实道德中的君子。
古之君子主要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倡导,虽然有仁爱、礼数、诚信、好学等种种优异的品性,代表当时的先进文化,但毕竟是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自有其时代局限。那么,新时代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其实,君子之风至今未息,当代君子仍然活跃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古稀之龄生活俭朴,仍亲自下试验田、深入科研一线,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一改千百年来吃饱难的问题,当称一声君子。边防战士们甘受辛苦,默默守护山川,亦不可不谓君子也。通过他们,我们可一窥当代君子之貌:在继承文化传统所倡导的君子人格的基础上,以仁爱之心为底色,以大格局、大抱负、大境界,超越旧有的儒家所倡导的君子概念意涵,与时俱进,发展出时代特色,言行品德符合当代价值观。同时,当今的君子文化真正做到了面向更广泛的人民群众,让每一个人格高尚、正直真诚的人都平等地享有成为君子的机会,使中华民族成为真正的君子国度。
弘扬君子之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锻造与历史传统可对接、与中国道路相匹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包括高尚品格、人伦情义、权利意识、法治观念、礼仪修养等。培养现代君子人格是塑造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的核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体生命中传承发展的基始点。
(本文完整版收录于《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