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于砥砺中开新境——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于砥砺中开新境——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6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术争鸣】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北宋末年,“一代词宗”李清照写下一篇短文《词论》,评价柳永“词语尘下”,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不协音律”。

  此论一出,时人莫不惊诧,赞许者有之,非议者有之,甚至有人以“清照自矜”诟之。然岁月为清照点赞:直至今日,《词论》仍被视为词学理论的开山之作,是文艺理论研究者案头必备。

  这位才女一定没有想到,如此一篇短论竟泽被后世千载——《词论》早已突破了臧否当代词人是否客观公正的范畴,拓展到与词学、文学、音乐、美学甚至哲学相关的一系列话题,如词是不是“诗余”、是不是一定可唱,文学的创新与继承又应遵守哪些法则……

  学术争鸣,自肇端起,就必然成为一个思维的原点,逐步衍生弥散为文学理念、文化传统、哲学原理、审美意趣、生活方式、理想追求等诸多方面,万木争春,从而蕴养文坛枝蔓参天。

  回想上世纪60年代中期肇起于光明日报的“《兰亭序》真伪之辩”,不难发现,那场争鸣的意义,早已超出“一件书法作品”的范畴:有人初识“蚕头燕尾”“悬针垂露”;有人诵读“天朗气清”“群贤毕至”;也有人不满足于清流激湍曲水流觞,把目光投向更为辽远的居延、云梦,在金石竹帛间探幽发微。

  更有人发问:正当偏安江南的危急关头,官至右将军的王羲之,何以只是载酒优游?《兰亭序》的纸面潇洒间,是否还有更多无奈、更多悲摧、更多思绪?

  直至今天,作为具象的《兰亭序》的真伪,依然话说不尽,那个兰亭、那座会稽、那群士子、那场永和九年美好春日间半醉半醒的诗酒畅叙,已经凝聚成一个文学符号,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风雅江南。

  更可贵的是,这场学术争鸣,发展成一场全民文化普及、历史经脉推导和优秀传统文化审美的唤醒,引导人们重抚历史的厚重、感悟生命的价值、推演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学术争鸣,最大的特点就是持论的独特性。因其独特,因其“百花竞放”,便更显明艳夺目、众芳馥郁。在这样的过程中,坚持己见与从善如流都有价值,或肯定,或否定,或质疑,或验证,总有意外的发现扑面而来,原有的思维定式、学术框架被突破,新的理念破茧而出……

  正如毛泽东主席当年所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随着互联网出现,信息海量,“人人都有麦克风”。学术研究,早已不是一个人、一支笔、一间书斋可就。观点杂糅,青峰簇起,目不暇接,欲“一言而为天下法”,难矣!何是真章?何为真伪?学术争鸣见!

  以“昆仑石刻”例,所涉年代、物候、地域、文献等,远远超过“《兰亭序》真伪之辩”,仅以个人青灯黄卷、钩沉索引,纵然思接千古、包容万端,也难以探微发新;唯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多方佐证,方能接近至理。

  因此,我们绝不能把“昆仑石刻”学术争鸣视为一场突如其来、规模浩大的学术狂欢。可以肯定,这是静水深流之前的高峡激湍、汹涌奔浪,这是为发展储能,这是为突破蓄势。

  “浪汹涛翻忽渺漫,须臾风定见平宽。”众说纷纭的学术争鸣,必将带来更为激动人心的学术繁荣!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0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