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午后的东永固村,天高云淡、静谧如画。相比街巷的宁静,田间就热闹多了!
“嘟嘟嘟——”载着研学儿童的观光小火车开进了枸杞地,孩子们东瞅瞅西看看,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一旁,田间老农边唠嗑边采摘枸杞叶,时不时传来爽朗笑声。“快装筐子,抓紧过秤!”远处一声催促,老把式抹把汗,抱起一筐筐装好的枸杞叶,往货车跟前走去……
东永固村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最南端。早些年,乡亲们的营生就靠在盐碱地上种粮,忙时泡在地里,闲了就近打零工。年轻人可耐不住“慢时光”的消磨,出去上学、就业,村子成了越来越多人心中的“故乡”。
俯瞰东永固村。惠农区委宣传部供图
村党支部书记张健,也曾是东永固村在外的游子。“大学毕业在国企上班,有着不错的收入和前景,当年羡煞了不少人。”常年和田地打交道,张健皮肤晒得黝黑,讲起从外地归乡的故事,依然心潮澎湃。
2016年,张健决定回村。当时,他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枸杞。那两年,枸杞行情还不错,这让他信心十足。2018年,搭乘东西部协作的东风,东永固村与浙江鲁家村结对共建。作为村委会的组织委员,张健因“会讲普通话、会用电脑”,代表东永固村去鲁家村谈合作,后来还在鲁家村挂职锻炼了一个月。
“真长见识,关于乡村振兴怎么看、怎么干,我在那时候有了初步思考!”外出学习给了张健灵感。于是,他带头邀请鲁家村的原创设计团队来东永固村做规划,反复交流中,枸杞作为核心产业落在了纸上。
一听种枸杞,村民们炸锅了!有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呛起来:“自己种不挣钱,村集体种就能行?”“管他呢!今年种明年挖,只要不短咱工资就行。”当年的反对者、如今在枸杞地务工的村民高耀清坦言:“20多年前,大家跟风种枸杞,投入和技术跟不上,最后落个赔钱。好不容易缓过来,谁敢轻易走老路!”
眼看思想统一不了,张健提议,村“两委”班子领上党员和村民代表去浙江看看。那一趟下来,大家对枸杞市场的前景有了初步认识,对发展枸杞产业建立了信心。东永固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枸杞,三年就建成了近两千亩的基地。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枸杞有了新种法!
在东永固村标准化枸杞基地,工人正在作业。刘宵华摄/光明图片
“过去一家一户种,只管平地下苗子,果子熟了就摘,也没讲究品种咋样、品质好坏!”在村里合作社打工的村民曹会娟说,现在不一样,“要绿色防控呢!抹芽剪枝、除草施肥,专家手把手示范,一点不敢马虎。”
漫步田间,历经三茬采摘的枸杞树正养精蓄锐。“刚来那会儿,苗子细得像筷子,一转眼六七厘米粗了。”正安排工人剪枝的杨宝明说,2020年,原本在枸杞育苗公司工作的他,被邀请到东永固村做枸杞技术服务,还当上了东永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经理,这一干就是5年。
为了让千亩枸杞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种植,合作社引入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的数字化管控系统,从施肥到采摘实现全流程溯源。“咱们的枸杞通过500多项农残检测,达到出口标准呢!”杨宝明说,种得好卖得也好,借助“百村联盟”资源市场,东永固村的枸杞馆开到了浙江和上海。
不过,从田间到卖场,枸杞并没有“一卖了之”。村子投资建成3500平方米的枸杞绿色工坊,并联合兰州食品研究院,实施枸杞饮料、锁鲜枸杞等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枸杞的附加值。
一产延伸二产,还可以生出三产。2021年,外出学习的张健又带回了农文旅融合的思路。“枸杞为媒,发展生态观光游、研学游。”张健告诉记者,村里建成6000平方米的枸杞主题儿童乐园,打造生态餐厅和研学中心,“种植体验”“非遗扎染”等项目每年吸引10多万游客纷至沓来,打造的乡村振兴培训课程,一年接待30多个培训班。
东永固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8年的8.4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1021万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由53万元增长到3045万元,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万元。
在合作社特产展销大厅上班的柳云丽感到很知足,“挣钱顾家两不误,还能拿到分红”。回到家乡的大学生惠思怡价值感满满,“我负责游客接待和研学讲课,任务越重成长越快!”年过六旬的村民李泽福成了村里的保洁员,“没想到打扫门前卫生还能领到工资!”
这不,东永固村即将迎来今年的股民分红,村“两委”班子又琢磨新办法,“这次不搞平均化,计划拿出一部分钱,给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村级退休金!”张健干劲满满。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