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佟德志、令狐乔丽(分别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后)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国家的外部环境与内在结构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计算政治学应运而生。这一新兴学科,在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在方法、议题、理论、实践等维度,对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方法变革
计算政治学的出现,使政治学者能够更大规模地整合数据、算力、算法三大要素,系统性揭示更为复杂的政治现象,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精准性。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形成了计算政治学的方法变革效应。例如,虽然人们的行动数据每时每刻发生,但如果没有大数据,这些行动数据就不会被记录下来;再如,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网民评论,如果不能用大数据的方法收集起来,用大模型和算法进行处理,人们就难以发现其中反映的民意与变化规律。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不仅能得到以前无法得到的海量数据,同时还能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从而去发现以前政治学无法研究的主题及规律。
虽然计算政治学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才刚刚开始,但中国计算政治学研究者已不再限于小数据的分析,而是通过分析全样本的大数据来推动政治学方法革新。当然,这种方法论创新并非要取代传统的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而是更加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方法论多元融合与技术升级。它以问题为导向,将大数据分析的宏观洞察与案例研究的深度理解相结合,将计算模拟的推演能力与历史制度分析的脉络梳理相结合,将在线实验的因果推断与规范理论的价值关怀相结合,既能避免“技术决定论”的陷阱,又有助于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在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提供方法论支撑的同时,也为全球政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范式选择。
议题拓展
计算政治学的方法变革引发了研究议题的拓展效应。长期以来,政治学主要在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国家治理等领域进行主题研究,而这些主题更适合通过文本进行规范分析。行为主义兴起后,统计学、心理学、数学的一些方法被运用于政治学研究,拓展了政治学研究议题。计算政治学的出现,更是突破了传统定量研究存在的数据结构单一、数据规模不足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实现了海量样本的大数据、亿万参数的大模型等数据收集、分析,从多个方面拓展了政治学研究议题。
一是新的政治学议题不断涌现。例如,围绕正广泛介入各国政府公共决策和治理实践中的算法技术问题,学者们从正反两方面的不同理论进路对算法与国家治理的动力机制、耦合逻辑与政治效应开展研究。再如,数智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成为计算政治学新议题,学者们依托社交短视频平台,利用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检测工具进行多模态数据分析和认知图谱构建,既能为动态监测网络舆情演变,洞察社会心态变迁提供技术支持,又为理解数智时代技术、制度、文化之间的互动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二是传统政治学议题创新发展。例如,数字空间、数字资本主义等议题本是传统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但在数智时代构成了政治学研究议题的拓展。此外,关涉国家在数据治理中自主性的数字主权问题,聚焦技术赋权下权利与义务重构的数字公民问题,涵盖技术、政治、社会认知的多维复合议题的数字安全问题,也构成计算政治学的核心议题。
三是传统政治学主题范围拓展。例如,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与过去单纯依赖人工精细阅读和理论阐释不同,计算政治学能够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对经典政治学文本进行数据分析,填补了传统研究难以介入的研究空白。再如,在研究党的领导时,计算政治学能够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从静态描述向动态调控的转换,通过地方政府网站更新频率、基层党组织响应速度等时空大数据构建指数体系,将党的领导力等概念转化为可测量指标。
理论创新
计算政治学的方法论变革与研究议题拓展,为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计算政治学引入社会科学、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的研究方法,赋予政治学研究数据驱动与算法驱动相结合的新的理论工具,使政治学研究者能够超越工业时代分门别类的学科体系,在直面发展与治理的现实问题基础上,提炼新概念、把握新趋势。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率先拥抱数智时代的大国,政治学研究者寻求理论创新,构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显得尤为紧迫。
目前,政治学学科正在形成新的理论创新集群。在这方面,“数字命运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算法治理”“网上群众路线”等一批理论创新成果正是典型代表。同时,计算政治学研究者运用“数字人权”“数字帝国主义”“数字圈地运动”“算法意识形态”“算法官僚制”“算法利维坦”等概念范畴,从不同层次和维度捕捉、描摹与解释数智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实践的新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内涵深化与时代拓展。
面向未来,中国政治学人应积极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理论创新效应,在坚持政治学理论特质基础上,既着眼于解释数智时代政治实践的运行规律,又致力于推动政治生活的向上向善。具体而言,既要能对宏观制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要能对微观个体行为和互动机制作出科学揭示;既要积极探索政治学新理论、新议题,又要对国家、政党、民族、民主、革命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论题,以及党的建设、群众路线、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果投以更深入的关注;既要避免落入西方中心主义,又要与国际同行进行更多交流对话,不断丰富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和世界意义。
实践应用
计算政治学的方法革新、议题拓展、理论创新,都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这使其在技术、制度、文化等层面展现出多维度实践价值。
在技术层面,计算政治学为国家治理注入了强大数智化能力。例如,通过计算方法,运用主题模型,计算政治学研究者可以直接将文本作为数据,从而进行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等,辅助决策者进行公共安全风险预警、社会矛盾感知、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计算政治学的技术赋能,过去模糊、滞后、经验依赖的治理过程,能够转变为基于精准数据驱动、智能算法辅助和实时反馈优化的现代化治理范式。
在制度层面,计算政治学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备。一方面,计算政治学通过数据收集与整合、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可对现有政治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进而发现制度漏洞和执行不畅的环节,为制度改进提供针对性建议。另一方面,计算政治学关于政府决策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构建更完善、更科学的制度框架。例如,在资源分配制度方面,计算政治学可为政府提供各地区民众的实际需求数据,辅助制定更精准、更公正的分配方案,以增强分配制度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在文化层面,计算政治学能够促进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深度融合。大语言模型的训练,采取严格的伦理对齐,这使得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被具象化整合进大模型当中,并被严格遵守。计算政治学基于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使政府广泛获取民意,将群众智慧融入政策制定过程中,有效提升群众的政治参与感和获得感。计算政治学还能推动实现政务信息公开与可视化展示,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决策透明度,这有助于形成良性的国家和社会互动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