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刘习
“我青丝覆雪,不提征战的岁月;青史篇,留得后人去撰写;落墨青田风光是几页……”位于浙江青田县的石门洞景区,传来悠悠歌声,悦耳动听。
石门洞是明朝刘基(刘伯温)的求学地。“刘伯温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刘基文化创作出的国风歌曲《归田》,曲风清新舒缓,曲调韵味悠长。
通过发掘石门洞深厚的人文底蕴,青田县以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出了两条各具特色的刘基文化旅游线路,全景式展现刘基文化的丰富内涵,演绎出一幕“文化+旅游”的大戏。
近年来,浙江不断深化创新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先后发布了跟着美食、考古、非遗、课本去旅行等主题旅游线路,丰富的文旅精品带来了大流量。
个性化带来独特旅行体验
近日,台州仙居县白塔镇高迁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热爱文化与艺术的游客,只因村子本身便是当地特色文化的缩影——
从远处看,高迁村山环水抱,阡陌纵横。走近瞧,月鹿河穿村而过,悠悠流淌;白墙黛瓦的宅院建筑群布局精巧、敦厚雅致;门厅威严庄重、外院开阔敞亮、正堂大气典雅、中院清幽宁静、石木雕刻玲珑剔透……古朴的建筑讲述着耕读传家的传统。
“这些弄堂巷道建于元代,是古村文化最好的见证。”高迁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海涛介绍,近10年来,高迁古村共修复了12座古宅,打造了古戏台、慎德堂捷报契约馆、石子门堂文化展示馆等10处艺术场所。
个性化是浙江省文旅融合的关键词,乡村建设也从当地文化禀赋出发,力求通过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为游客带来独一无二的旅行体验。
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崭新模样
漫步高迁村,房檐处高悬的彩色花灯格外引人注目。“这种花灯也叫‘唐灯’,没有竹、木、铁丝等硬件骨架支撑,制作全靠手工针刺彩纸粘贴而成。”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无骨花灯传承人郑斌正向研学团讲解。今年以来,高迁村已接待230多个研学团。“游客亲自动手,既能体验民俗之美,又能感受文化魅力。”郑斌说。
同样挖掘古村特色文化的,还有衢州江山市凤林镇的白沙村。“仙霞岭上喜迎春,姐妹双双舞茶灯……”悠扬的村歌与古朴的茶灯戏腔调交织,独特的韵律引得到访游客排了里三层外三层。这景象,让老篾匠丁增和满心欢喜。
“2023年初,村里决定复制茶灯。没有图纸、没有样本,全靠老一辈零星的记忆。”丁增和说,锯竹、剖篾、编织、绘图,他们一遍遍摸索,“直到第三版茶灯在阳光下透亮生辉,一些老人才觉得他们记忆里的‘老伙计’回来了。”
白沙村还将当地特色的茶灯戏与村歌、村志以及乡村搬迁故事相结合,创新推出新版唱词,让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崭新模样。“我们还登上了‘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村歌展演的舞台呢。这下子,不光是到村里来的游客,全国人民都能感受到非遗白沙茶灯的美。”丁增和说。
与时俱进推动文旅融合
在“宝藏小城”常山的羊棚咖啡馆里品味网红村咖的独特风味;在浙北小城海盐“看浪漫日出”的温柔邀约中,进行一场“文学+”的沉浸对话;跟着《莲花楼》中的剑道魁首“李相夷”学习花式舞剑,做一回潇洒“剑侠”……一个个文化爆款,正不断催生出人气“爆表”的旅游目的地。
鲁迅故居、书圣故里、黄酒小镇、仓桥直街……绍兴市坚持“把古城让给世界”,在原汁原味的保护中展示活态文化,把文化打造成最耀眼的标签,吸引了流量,锁住了人心。
数千年文化积淀,塑造了“诗画浙江、活力浙江”鲜明的文化脉息。20年来,浙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5年的73处增加到现在的281处,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85处。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1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浙江省全域旅游人数4.4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全域旅游综合收入6061.7亿元,同比增加11.2%。
如今,浙江已启动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聚焦浙籍名人、浙学书院、浙风古韵、浙传典籍等领域,打造一批有内涵、可持续、叫得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业态爆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