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过云楼:百年藏书传奇与江南文脉传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过云楼:百年藏书传奇与江南文脉传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1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印记】

  作者:张 琦(中央党校图书和文化馆助理馆员)

  在苏州铁瓶巷深处,矗立着一座见证江南文脉过去一百多年聚散流转的藏书楼——过云楼。从诞生之初单纯的收藏之所,到后来成为文人雅士的会聚之地,再到历经风雨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过云楼的每一段经历都与江南文脉紧密相连,是近代江南文脉传承的见证者、参与者。

  遗韵肇始:从文人会聚地到藏书圣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苏州进士顾文彬在宦海沉浮二十余载后,将目光投向姑苏城中的一片废墟——明尚书吴宽复园故址。这位官至浙江宁绍道台的士大夫,以重金购得这片土地,开始构筑一个超越个人生命的文化理想。顾文彬精于诗词音律,更痴迷书画收藏,他将毕生所得汇聚一处,取苏东坡书画“譬之烟云之过眼”的意境,将这座藏书楼命名为“过云楼”。“过云”二字既体现了顾文彬对书画收藏豁达超脱的态度,又暗含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即便如过眼云烟,也要珍视当下,妥善保存文化遗产。为此,他制定了严苛的“十四忌”藏书法则并传之后代:霾天、污秽、灯下、酒边等十四种情形下严禁接触藏品,甚至“徇名遗实”“重画轻书”等鉴赏态度也在禁止之列。

  过云楼建成后,迅速成为江南文人雅士的会聚之地。他们在此品鉴书画、交流学术、吟诗作画,过云楼从最初单纯的收藏之所,逐渐演变成江南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彰显出浓厚的文人雅意。

  在顾文彬的影响下,其子顾承等家族成员也对书画收藏和文化传承满怀热情。随着顾氏家族的藏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过云楼声名远扬,逐渐成为江南藏书的圣地,享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美誉,吸引了无数文化爱好者的目光。1921年,康有为慕过云楼之名,两度求见其第三代主人顾麟士,顾以病婉拒。康临别作《怀顾君鹤逸》赞其如顾恺之(东晋画家、诗人),顾未回应。一月后康再寄信赠书邀约,仍无回音。两月后康改写原诗为“闭门高卧谢尘世,聊写丹青当卧游”,表面赞美顾氏隐居风范,实则以“卧”字异位重字暗讽其“困卧”家业,然诗句仍透露出康有为对过云楼书画收藏的歆慕。这种褒贬交织的题咏,恰印证了过云楼的文化影响力。

过云楼:百年藏书传奇与江南文脉传承

苏州过云楼 本文作者供图

  栋宇藏珍:建筑里的文化密码

  过云楼所在的建筑群落,与苏州怡园相连,构成集住宅、花园、义庄、祠堂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是江南士大夫生活的完整呈现。顾文彬在设计时展现出非凡的文化智慧,取法宁波天一阁的典藏理念,将过云楼建为独立建筑,不与楼房合墙,其式样类似钟楼。过云楼的建筑方案既避免了天一阁木构之不足,又借鉴苏州葑门钟楼的特色,其建筑群的东、北两侧均为风火山墙,以实心开斗青砖砌筑。山墙用花岗石作为墙基,起到既防地面潮气侵蚀墙体,又防火防盗贼掘洞的作用。竖立的高墙隔绝了外界的视线,出入口建成狭小的石库门,以避免人们对庭院的注意,这种选材和设计方式,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文物保护方面的高超智慧。

  楼名匾额“过云楼”三个字,出自晚清思想家冯桂芬之手,笔力雄浑,气势非凡。楼内楹联“一藏于密,万卷琳琅”,点明了过云楼藏书之丰。厅堂内还悬有“霞晖渊映”与顾文彬自题的“烟云过眼”的匾额,时刻提醒人们对藏品应持豁达态度。这些匾额和楹联,不仅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更是过云楼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彰显了顾氏家族的文化品位和收藏理念。

  2013年修缮工程中,工匠们意外发现一个宽1.3米、长7米的神秘密室,隐藏在二楼东侧屋面坡顶下的甬道内。参与修缮的专家推测,古籍善本很可能是放在这个密室里的。这个发现揭示了乱世中顾氏守护文明的智慧,也为建筑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珍籍墨宝:典籍中的文明星图

  过云楼所藏的典籍和书画,可谓“星汉灿烂”,宛如一幅宏大的文明星图,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顾文彬将这些藏品著录编著为《过云楼书画记》,所录藏品“上自宋元,下止于清初四王吴恽,皆为顾氏所藏,每件作品后均有题语,凡所考辨,俱甚精审”。

  在古籍收藏方面,过云楼拥有从全国各处收集来的宋元古籍、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多达800余种,数量破万卷。不仅藏有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前便已传世的唐写经、《北宋拓定武兰亭五字未损肥本》、记录苏辙贬谪生涯记忆的宋刻本《龙川略志》《龙川别志》等,还有被誉为“宋版百科全书”的40册宋刻孤本《锦绣万花谷》。有学者考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绝《清明》最早收录于《锦绣万花谷》第26卷,题目是《杏花村》,但并没有署作者名字,只是后面有注“出《唐诗》”。除了宋版古籍,过云楼还收藏了大量明刻本、稿抄本等,对于还原古代学术研究的真实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云楼收藏的书画以精善著称,主要收录于顾文彬编纂的《过云楼书画记》和第三代传人顾麟士编纂的《过云楼续书画记》。两书共收录历代书画作品359件(套),其中书法87件,绘画272件。书法作品收藏自隋唐以下,囊括宋、元、明三代,止于清初,代表有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卷、元鲜于枢等五家《赠笔工范君用》册、明吴宽行书《种竹诗》卷、明祝允明楷书《拟诗外传》卷及行楷书《正德兴宁县志》册等。绘画作品以宋元至清代的为主,其中清初“四王恽吴”作品较为可观,如南宋扬无咎《四梅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明唐寅《王公拜相图》卷、明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轴、清王翚《黄鹤传灯图卷》等。

  这些珍籍墨宝,不仅是艺术珍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历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过云楼的收藏和传承,得以流传至今,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历史等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探索历史文化的道路。

  风雨护持:六代人的文化长征

  过云楼的藏书和书画珍品能够历经岁月沧桑,流传至今,离不开顾氏家族六代人的精心守护,这是一场长达150余年的文化长征。

  民国年间,过云楼第三代传人顾麟士的好友傅增湘要求借阅过云楼藏书,顾麟士碍于情面不得不答应,但提出苛刻条件:只能翻阅不能带纸砚抄写。傅增湘每日观书数种,晚上回去后凭记忆写下书目,编纂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过云楼藏书胜景由此大白于天下,也引来了日本人岛田翰的觊觎。岛田翰专门研究中国古籍版本,在日本财阀的支持下,其欲高价购买过云楼藏书,但顾氏家族坚守底线,不为利益所动,岛田翰的企图未能得逞。

  抗战期间,过云楼藏品曾遭日军劫掠。战火纷飞时,过云楼第四代传人顾公雄决定举家迁往上海租界。顾公雄将所有书画装满一车先送往上海,车上没有空余位置,为确保藏书的安全,只得将两个儿子暂留在常熟一小店里,第二天才派人来接。与此同时,顾家人在住所天井挖掘出一个十余平方米的地窖,将无法运输的书画密封在白铁箱中藏入。苏州沦陷后,日军对顾家醋库巷西津别墅进行了十五天掘地三尺式的搜查。待局势稍平静,顾家人回到苏州,发现家园惨遭蹂躏,被搜出的字画卷轴堆积一地,字画芯子全被挖走;沉在井里的商周青铜器全不知去向。地窖虽未被日寇发现,却已进水,白铁皮箱浸润在潮气中,箱体生锈,箱内书画霉变,损失惨重。即便如此,顾家后人还是保留了大量珍贵藏品,即便战争期间生活窘迫,顾家人也没有萌生过典卖的念头。

  新中国成立后,过云楼第五代传人遵照顾公雄遗愿将家藏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共捐赠393件书画、10多部明刻善本和罕见稿本。顾公雄只继承了家藏的四分之一,其余藏品分散在其他子嗣手中。1992年,南京图书馆向过云楼第六代传人购得500余部3000余册藏书,占过云楼所藏四分之三,其中,宋、元、明、清历朝版本都有,包括刻本、抄本、稿本等各种类型。

  文脉永续: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如今,过云楼虽历经岁月变迁,但依然熠熠生辉。不过,它已从昔日私家藏书楼演变为一座文化陈列馆,免费向社会开放。陈列馆采用图文介绍及实物呈现,配合多媒体技术,观众只要触摸一下屏幕,就可以翻看过云楼曾经收藏的书画藏品,零距离了解过云楼历史。除了书画展览,馆内还经常举办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观众置身其中,可以通过更多载体触摸江南文脉。

  “过云楼”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或者说文化IP。江苏以过云楼的藏书故事为背景,创作出音乐剧《锦绣过云楼》,这部融合昆曲与流行音乐的作品,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欢迎,还走向了世界。有关过云楼的中外文书籍近些年也已出版多部,让过云楼所承载的江南文脉通过多种形式得以传承。

  过云楼六代守护者的背影渐行渐远,但书魂从未消散。当宋刻孤本《锦绣万花谷》在博物馆中展陈,当怡园的假山倒影在数字展厅再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烟云过眼”的豁达,更是“霞晖渊映”的文化永恒。过云楼,这座江南藏书楼,用百年沧桑印证:典籍会流散,建筑会倾颓,而江南文脉之火生生不息,永不断绝。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1日 05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