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幸福处方】
近视度数飙升、脊柱弯成“C”形或“S”形、肥胖引发内分泌问题、抑郁焦虑情绪蔓延……孩子身上这些看似不相干的问题,背后可能有个共同“症结”——运动不足。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专家分析,当前不少孩子因为运动不足而出现健康危机,主要与学业压力大、电子产品使用频繁以及缺乏良好的运动环境等有关。只要抓住关键干预点,这些健康危机就有望逆转。
“福气肉”,可能会把青春期“往前拨”
作者:刘兆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主治医师)
孩子的小胖手、圆脸蛋,常被长辈夸“有福气”。可是这福气背后,可能隐藏着“催熟”的危机——肥胖正在成为儿童性早熟的“加速器”。
为什么胖孩子更容易“提前长大”?正常情况下,女孩7.5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医学上称为性早熟。肥胖之所以能把青春期“往前拨”,关键在于脂肪细胞不只是“储能仓库”,还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里有一种芳香化酶,能把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孩子体脂率越高,体内雌激素水平就越高。此外,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会告诉大脑:“能量充足,可以启动青春期了”。肥胖儿童瘦素水平长期偏高,就像一直踩着油门,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肥胖相关的胃饥饿素、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分泌异常,都可能与儿童青春期启动提前有关。
“提前长大”的代价有多大?提前发育带来的性激素水平升高,首先会加速骨龄,让孩子短期内“蹿个”,但骨骺也会提前闭合,最终成年身高反而受损。门诊曾遇到11岁男孩,疫情期间胖了20斤,骨龄却已到13岁,预计少长10厘米。孩子第二性征提前发育,身体与心理发育不同步,还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甚至早恋、性侵风险增高。性早熟儿童成年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风险也显著增加。
那么家长如何及时发现苗头呢?
每年测一次骨龄片,画一条身高曲线,年增长速度<5厘米或突然蹿高>8厘米,都应就诊内分泌科。体重快速增加,同时出现腋毛、阴毛、痤疮等第二性征,更要尽快看内分泌科。
如何把青春期“拉回正轨”?首先饮食上,让脂肪“减产”。少吃含糖饮料、油炸、膨化食品,每周洋快餐≤1次;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每天饮奶,食量与体力活动平衡;杜绝“补出来的早熟”:蜂王浆、雪蛤等保健品可能含性激素。
要提醒的是,睡眠也能让激素“回正”。晚上9点至凌晨1点是生长激素分泌高峰。确保学龄儿童每日睡眠9~11小时,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产品,卧室全黑环境,有助于褪黑素分泌,抑制早熟。
若孩子已出现明确性早熟表现,医生可通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判断类型。如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需应用GnRH类似物“按暂停键”,疗程通常≥2年。如诊断为外周性性早熟,需排查肿瘤、肾上腺疾病或外源性激素,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所以,别再把“胖”当成可爱的标签,也别用补品“催高”。把“吃多动少”的生活方式调回平衡,不仅能让孩子的青春期按时报到,更能为他们的一生打下健康与自信的底色。今天起,让餐桌多一点彩虹蔬菜,让客厅少一点屏幕蓝光,让运动场多一声欢笑。越早干预,孩子的身高、心理与一生健康就越有保障。
动起来,让近视低龄化“刹车”
作者:李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
诊室里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常见:验光仪前排队的孩子越来越小,有的刚刚一年级甚至学前班的已经戴上了两三百度的近视眼镜;不少小学生的视力短短几个月内急剧下降。为什么会这样?运动不足!
阳光对眼睛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孩子在户外运动时,视网膜能接收到足够的光照刺激,促进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这种物质能有效抑制眼球的过度增长,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相反,如果孩子们长时间待在室内,沉迷于手机游戏、电脑视频等,不仅减少了户外运动的时间,让眼睛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照射,还会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眼球肌肉持续紧张,加速近视的发展。
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眼睛可能出现的问题。部分孩子会频繁地揉眼睛,这可能是因为眼睛疲劳、干涩,或者是近视导致的视物模糊让他们感到不适。还有些孩子在上课时,会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这也是视力出现问题的重要信号。
当孩子出现上述情况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更不能拖延:
一是孩子视力下降明显,短时间内看东西的清晰度变化很大,比如原本能看清的远处物体变得模糊不清,在排除了用眼过度等暂时因素后,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二是孩子出现眼睛疼痛、酸胀、畏光、流泪等症状,这可能是眼部疾病的表现,如干眼症、视疲劳、结膜炎、角膜炎等;三是如果孩子在看东西时出现重影、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情况,更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可能是眼部或神经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四是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如果戴眼镜后仍经常出现视力疲劳、头晕等不适症状,也需要及时到医院复查,必要时调整眼镜度数。
此时正值暑假,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屏幕越大、离得越远越好,每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过长,中小学生每次使用15~20分钟就应休息,让眼睛得到放松。注意孩子的用眼环境,看书、写作业时,要保证光线充足、柔和,避免在强光或昏暗的环境下用眼。
以下是一些适合孩子的运动建议:
多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跳绳、骑自行车等。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在阳光下尽情奔跑、玩耍,不仅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抑制近视的发展,还能增强孩子的体质。
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对眼睛有益。在打羽毛球或乒乓球时,孩子的眼睛需要随着球的运动快速调节焦距,有助于锻炼眼部肌肉,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预防近视。
此外,放风筝、爬山等运动也能让孩子的眼睛得到充分放松和锻炼,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让孩子在运动中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脊柱侧弯,不只是姿态不良
作者:杨华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康复中心主任医师)
前不久,14岁的小雨(化名)在体检时查出脊柱侧弯。事实上,她肩膀一高一低的情况由来已久,如今脊柱已呈明显的“C”形弯曲。她的父母忙于工作一直没在意,此时才惊觉问题严重,追悔莫及。
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总体患病率已达2.4%~5.7%。脊柱侧弯并非简单的姿态不良。当脊柱在三维空间发生侧方弯曲即构成脊柱侧弯,这种畸形不仅表现为脊柱侧向弯曲,还往往伴随椎体旋转和生理曲度改变,形成“C”形或“S”形曲线。其危害远超想象:它会导致肩背不平、胸廓畸形、骨盆倾斜等体态问题;挤压心肺和肝脏,影响呼吸功能和消化系统,更可怕的是对青少年心理的摧残,许多患者出现自卑、内向甚至发展为抑郁。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脊柱侧弯如此高发?一个重要原因被长期忽视——运动不足。生活方式改变让孩子的活动量急剧减少。国民体质监测显示,孩子们的运动能力在下降,而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这些变化直接影响脊柱健康。核心肌群力量薄弱是脊柱侧弯的关键诱因。当维持脊柱稳定的深层肌肉缺乏足够锻炼,脊柱就像失去支柱的帐篷,容易变形移位,而运动不足还导致柔韧性下降,使脊柱失去应有的活动空间和代偿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运动金字塔失衡。理想的运动结构应如金字塔,底层是日常活动如走路、爬楼梯,中层是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上层是柔韧力量训练如瑜伽、攀爬。但现在许多孩子的运动金字塔完全颠倒,塔尖的“无运动”(看电视、玩电脑)成了主体。因此,针对脊柱侧弯的预防和改善,运动处方至关重要。
根据脊柱侧弯特点,运动选择有明确原则:
优先选择对称性运动: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双下肢对称运动,能均衡发展两侧肌肉。特别是游泳,当身体在水中处于近乎失重状态时,脊柱压力最小,不同泳姿能全面锻炼背部肌肉。
推荐身心运动: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身心运动能改善侧弯脊柱及相关肌肉的柔韧性,帮助改善呼吸功能。
避免危险动作:负重运动(举重、篮球、跳高等)会加大脊柱压力;旋转类运动(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可能加重畸形。
针对性强化训练:伸展运动,重点拉伸头背深层肌、胸腹肌和体侧肌;肌肉强化,通过臀桥、平板支撑等动作增强核心稳定性;姿势训练,靠墙站立改善体态。
早期轻度的脊柱侧弯往往难以察觉,许多孩子是在洗澡时被发现背部隆起,或走路时躯干歪斜、双肩不等高。等到明显症状出现时,脊柱可能已经严重变形。家长可采用分级观察法进行初步判断。双肩不等高:一侧肩膀明显高于另一侧;肩胛骨不对称:一侧肩胛骨突出或位置偏高;骨盆倾斜:腰部曲线不对称,裤腰线歪斜;躯干偏移:身体整体向一侧倾斜;头颈位置异常:头部不在骨盆正中线上。
特别要提醒家长的是,青少年骨骼发育期是矫正关键窗口,在青春期的前一年至后两年期间,脊柱侧弯进展最快(每月可能增加1度),也是矫正效果最好的时期。
多去户外,少点少年愁滋味
作者:李妲(北京回龙观医院艺术行为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师)
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常将这一群体的情绪问题轻描淡写地带过。但事实上,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身体活动不足、久坐行为是情绪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会增加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特别是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动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品行问题等。久坐还可能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记忆力、阅读理解能力、课堂参与度、社交能力和自尊心等,而且即使每周的身体活动达到了推荐量,也不能抵消过多静态行为的危害。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身体活动习惯。
家长在引导孩子运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结合孩子兴趣适度运动;不要进行过多的评判,多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引导孩子看到运动带来的好处;为孩子创建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创造有趣、多样化的身体活动机会,如爬山、远足、放风筝、运动类游戏、同伴运动等。
生活中,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以下这些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
情绪问题:情绪过度悲伤、低落;过度焦虑、紧张、恐惧;情绪波动剧烈,易怒、暴躁;情感淡漠、麻木。
行为改变:出现侵犯、破坏等攻击性,明显的敌视、对抗的行为;或者退缩行为,如孤僻、胆小、不愿与同伴交往;过度使用网络或沉迷游戏。
身体症状:频繁头痛、胃痛、心悸、持续的疲劳感等,但医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可能与心理压力有关;失眠、早醒、多梦、睡眠过多等睡眠问题;食欲缺乏或暴饮暴食。
学习问题: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做作业时容易分心;记忆力明显减退;不明原因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等。
社交障碍:与同龄人交往中出现困难;避免社交活动或在社交场合表现出过度紧张和焦虑。
自我认知问题:对自己的能力、外貌、性格等方面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如果存在以上情况,建议家长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和老师保持沟通,让老师帮助评估孩子的问题并做出调整;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主动倾听,表达理解,对孩子的情绪不否定而是接纳;改变家庭互动模式,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减少争吵,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对学习成绩设定合理的目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