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长城走笔】
作者:李科(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
军事课教学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和深化军事课教学改革是落实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贯彻202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重要一环。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推动军事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促进军事课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深化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提升全民国防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传承红色基因,优化教学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军事课教学始终,根植红色基因,加强党史、军史、革命史的教育,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将党史、军史融入“国防概述”“国防建设”等章节,讲述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将革命斗争史融入“当代中国军事思想”“战争概述”等章节,展现不同时期红色基因的演变与共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誉感和时代使命感。系统性地进行教学方法设计,让红色基因融入军事课程。组织实地研学,鼓励学生参与老兵口述史整理、红色纪念馆志愿讲解等实践活动。注重军事课与思政课、历史课、专业课协同联动,多维度呈现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
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教学实效。注重通过军事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重视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国际局势的能力,使学生强化国家利益观念,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联合军地师资力量,形成协同互补。加强军地协同,将军队和地方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建立合作机制。邀请现役军人走进大学生军事课堂、军事专家入校开展国防和国家安全讲座,激发学生投身国防事业的热情。增强军事课师资力量,军地专家联合开展大学生军事课教材开发、军事课教学改革探索等研究。
聚焦军事核心要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阐析其“十一个明确”的核心要义和“五个坚持”的方法论;深入讲解《孙子兵法》《战争论》等经典军事著作,阐释其中蕴含的战争谋略智慧,并将军事理论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学科知识结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军事问题的能力。重视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分析古今经典战例,揭示战略决策的成败逻辑;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创新训练理念,改革训练模式,更新训练内容,增强军训的“战味”“军味”“兵味”。
融入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前沿动态。紧盯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科技之变,将前沿军事理论有机融入大学生军事课堂。国内外武器装备发展动态、国际战略形势与周边安全环境演进动向等学生感兴趣的前沿性内容,也应在课堂充分体现。随着时代发展,深海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等科学技术发展应用活跃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兴安全空间、新型安全领域。军事课作为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除了重视传统领域安全问题外,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型领域安全的重要意义,坚定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
促进新兴技术手段赋能军事课教学和训练。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新兴技术运用于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增进学生沉浸式体验、交互式感知、探索性求知。在军事理论课堂,通过AI测验练习等,让学生进入人机交互、主动求知、批判思考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历史战役的兵棋推演,让学生体会军事智慧的博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军事训练环节,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训练,提升大学生对智能装备的操控能力,并使用VR战场模拟系统开展模拟训练,提高训练效率。
聚焦国防素养,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的国防教育体系。应将大学生国防素养培养作为军事课的核心目标,遵循学生“知情意行”逐步递进整合的特点,采取理论授课、军事训练等多种形式,以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实战的原则开展教学内容设计。广泛开展国防实践活动,如军营研学、国防志愿者活动、军事学科竞赛等,在重大纪念日组织升旗、悼念等活动。加强高校和国防教育主管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校外国防教育基地相协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改革评价体系,重视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军事课成绩评价体系应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增加国防实践报告、军事名著读后感等考核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防类科研项目及军事建模竞赛、国防演讲大赛等比赛。此外,可建立“国防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变化,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成效。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