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讲武堂】
作者:陆锋、周文(单位:陆军步兵学院)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是今年“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的主题,我们应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坚实的思想基础、磅礴的精神力量和自觉的实践行动,不断筑牢全民国防的钢铁长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安全保障和支撑。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全民国防教育日”集中宣传活动现场。常琦彪摄/光明图片
江苏省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学生搭建、组装模型。新华社发
武警广东总队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港澳青少年进军营活动。刘佳良摄/光明图片
深化全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基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之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全民同心、共赴国难”“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一代代爱国志士,一直用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渥待遇,突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隐姓埋名、扎根岗位,用行动践行“以身许国”的铮铮誓言。历史昭示我们,爱国主义凝聚的民族伟力,是无比强大的,是任何侵略者无法征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仅是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重心在于厚植爱国情怀、凝聚全民共识,使全体人民将爱国的种子埋在心灵深处,让“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断夯实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根基。爱国主义是全民国防教育的核心,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社会各层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将其融入国防教育全方位、全周期。大力开展学党史、军史、新中国史等学习活动,用好抗战纪念场馆、战斗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组织抗战主题研学活动,在常态教育中强化国防认同。创新宣教载体,激活情感共鸣。借力新媒体技术讲好抗战故事,通过多种作品形式浸润人心,让亿万人民将“保家”与“卫国”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国防是全民的国防”理念深入人心,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国防实践,在人人尽责、人人出力的行动中,形成全民同心、共筑国防的生动局面。
砥砺守护国防的“精神盾牌”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的精神脊梁,凝聚着民族的尊严、信念与力量。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自信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形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在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局面下坚持抗战14年,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抵御外敌的“精神铠甲”,支撑着中华儿女绝不屈服、绝不低头、绝不放弃。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数月,孤身血战而死,牺牲时腹中全是草根树皮;赵一曼面对敌人的酷刑宁死不屈,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赴死;八位抗联女战士身临绝境宁死不降,毅然投江殉国……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激发了全民族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两弹元勋”邓稼先,面对国外核讹诈和技术封锁,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制出了我国首颗原子弹,它也被亲切地称为“争气弹”。为甩掉“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发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呐喊,最终创下当时世界钻井史纪录……他们表现出来的铮铮气节成为照亮前行道路的永恒光芒。
今天,国家和军队不惧任何外敌,人们也无需时刻面临生死抉择。但面对外部环境考验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仍必须永葆压倒一切敌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无论何时何地都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放在首位,坚决抵制歪曲抗战历史行径,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必须积极锤炼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和胆魄,面对错误“敢较真”,关键时刻“敢担当”,不断砥砺守护国防的“精神盾牌”,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国防、热爱国防的意识和素养,增强履行国防义务的实践能力。
营造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
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有着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英雄气概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关键内核。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中淬炼为克敌制胜的精神利刃。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彰显了以弱胜强的英勇无畏;狼牙山五壮士决战到最后跳崖,用生命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英雄本色;“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用血肉筑起钢铁防线……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让抗战史成为一部用生命铸就的英雄史诗。英雄自有后来人。直面艰难险阻、不惧任何挑战的边防官兵,是用生命守护祖国的戍边英雄;在洪峰、烈火等抢险救灾中筑起生命防线的战士,是人民至上的救灾英雄;锐意进取、集智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科研人员,是为国争先的创新英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进入新时代,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斗争形势更加尖锐,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筑牢国防钢铁长城,积极营造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讲好英雄故事,在广场、车站、社区等公共场所宣传英雄事迹。把淬炼英雄气概融入国防教育实践。将英雄事迹纳入学校思政课、干部国防教育培训体系,常态化开展“军营开放日”等国防教育活动,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干部群众走进军营,感悟军营生活、体验军事训练,切实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持续提升全民国防素养。完善英烈褒扬制度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和争做英雄的良好风尚。
注入筑牢国防长城的持久动力
必胜信念是虽经千难万险,仍然具有最终战胜敌人的强大信心和顽强意志。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赓续,激励着中华儿女从胜利走向胜利,也是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精神支柱。
抗战初期,日军疯狂叫嚣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亡国论”等错误论调一度搅乱人心,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予以回击,科学预见“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为全民抗战注入了必胜信心。正是坚定“正义必胜、中国必胜”的磐石信念,无数仁人志士怀揣必死之心,前赴后继奔赴抗日战场。被打散了的东北抗联战士、失去组织联系的上海地下党员等,面对一次次的险境绝不放弃,充分展现了誓死不退的坚定……无数中华儿女“半生披着战场的硝烟,一生迈着必胜的步伐”,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让全国军民稳住心神、凝聚力量,坚信终将冲破黑暗、迎来曙光。这种必胜信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愚公”毛相林在国家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后,许下“不脱贫、不罢休”的誓言,以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带领下庄人在绝壁上凿出希望之路。三代北斗人接续奋斗,“三十年磨一剑”,以“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和决心,实现从“北斗蓝图”到“布局星空”的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始终保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必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决心;要引导大家积极投身国防建设,按照既定目标奋斗攻坚,始终保持“不松劲、不动摇”,把对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融入国防实践当中去。始终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使之融入国防建设,为筑牢国防钢铁长城注入持久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