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问道民间》:在田野中探寻文明根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问道民间》:在田野中探寻文明根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9 05: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戴荣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问道民间》(中国文联出版社,2025年)是一部扎根田野、溯源中华文明的著作。作者侯仰军以历史学博士的学术功底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深耕民间,总结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书中以“寻美、探源、问道”为脉络,通过节庆、传说、民俗等载体,揭示民间文化如何以有形遗产与无形观念滋养中华文明千年血脉。

  生于微山湖畔的侯仰军,其乡土生活经历塑造了他朴实的品格和民间视角的洞察力。他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提升到家国情怀的层面,彰显了民间文化的精神力量。在探讨七夕节时,他不仅展示了牛郎织女从星宿到情侣、从无奈到恩爱的男女爱情和其民间口头文学传说的演变过程,还饶有风趣地剖析了七夕乞巧的缘由。书中对中秋(团圆节)、重阳节、二十四节气等均有解读。还对羊、猴等生肖文化进行解读,比如将鸡归纳为“光明之禽、吉祥之禽、勇武之禽”,并加以细析,可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该书着重探讨的议题。基于甘肃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等调研,作者强调保护古村寨、留住原住民、培养传承人需要精准的文化定位。“保护了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产,也就是保存了文化多样性”,唯有让原住民感受到物质自足、精神丰盈,传统文化保护才能实现活态延续。书中以河北蔚县为例,这个煤炭大县通过保护、抢救和开发剪纸艺术,形成了数千个成熟品种,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文化遗产,实现了双赢。作者主张既要坚持原汁原味的保护,也要适应文化发展,提出民间文化是情感认同的纽带,节日文化则是亲情、乡情与家国情怀的统一表达,也是乡村伦理和民间文化发展的平台。民间文化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潜在资源,正被许多地区通过挖掘、推广、设计和新技术展示等手段激活,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作者还提出诸如强调民间文化的内生性与自主性、增强原住民的主体性、倡导“去干预式保护”等中肯建议。

  该书体裁丰富,既有严谨的研究论文,也有旁征博引的探索文章,还有妙趣横生的散文小品。作者兼具历史学家的考据精神与田野调查者的现实关怀,其扎实的学识、编辑经验以及遍访乡野的谦和认真,共同铸就了这部集学术性、文学性与历史性于一体的著作。书中收录的十余篇寻古佳作,既是珍贵的民间文化记录,也是文采斐然的游记,对了解地方历史、延续文化脉络意义重大。作者在“问道”过程中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如民间文化需要批评、亟须探源、应打捞真实故事、调研永无止境、边疆民族文化遗产需重点保护等。

  参透民间文化,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由来与发展至关重要。侯仰军认真审视其发展的各个侧面,为继承传统文化、探索其在当下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现实参照和学术样本。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9日 12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