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凝千年光影 见丝路往事——品读《丝路新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凝千年光影 见丝路往事——品读《丝路新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9 05: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上海乃至中国摄影界,丁和是一位备受瞩目的摄影家。他长达44年的行摄经历,特别是后20余年专注于丝绸之路的成序列专题拍摄与研究,声誉卓著。翻阅丁和的新书《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以下简称《丝路新疆》),他的丝路追寻历程历历在目。

  这部约19万字、配图320张的著作,分“长风吹度玉门关”“流沙梦里两昆仑”和“踏过城头更向西”三个板块,系统展示了丝路上的新疆。它不仅是丁和数十年行走西部的结晶,更清晰、深入地呈现出这片广袤土地上散落的众多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古迹与故事,如土垠遗址、脱西克烽燧、桑株岩画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明交流往事。

  

  丁和选择拍摄丝绸之路,源于冯其庸先生的建议。冯其庸持“大国学”理念,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关注丝路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当听说丁和遍访新疆其未至之地时,共同的丝路情结让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交。

  2005年秋,经冯其庸介绍,丁和从库尔勒出发,开始追索之旅。传统丝绸之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数千年来,游牧民族与各类人群,沿丝路活动,特别是由张骞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与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的草原丝绸之路,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一路拍摄历史古迹、文化遗存及反映丝绸贸易盛况的“丝四千三百廿六正”简牍,被西北丝路与草原丝路深深吸引。

  2006年秋,丁和再次经中亚国家穿越阿富汗,经开伯尔山口进入巴基斯坦。次年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丁和寻访影纪展》。这两次经历奠定了他丝路研究的首块基石。

  

  古国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扼守着丝路北道中段的咽喉,连接着东西方贸易。现今,龟兹故地仍保存着包含古印度犍陀罗、龟兹、吐蕃、中原汉地文明等大量文化遗存,对世人了解中亚、西亚及东亚古代文化的渊源,有重要的意义。

  丁和带着使命感,对龟兹石窟壁画进行系统拍摄与研究。

  历史上,以库车为中心的龟兹国,极盛时辖境广大、经济发达,开凿有众多的石窟。其中一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最是绚烂,赵朴初先生称其将佛教与美术结合在一起,不仅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更有神秘与深邃的美。丁和身临其境,大受感动,对壁画分类整理并撰写手记。

  这项工作难度极大。因历史上遭到破坏、洞窟缺乏系统编号及壁画流散后有错拼、变色等问题,需他重加审视、据实调整,并对光照干湿变化造成的色变进行校准还原。为此,他无数次往返新疆,常驻一月之久,后又自费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寻访。最终在《德藏新疆壁画》中,他将流失的壁画影像拼接归位。这成为他丝路研究的第二块基石。

  

  《德藏新疆壁画》出版后一年,他应邀举办《丝路精魂: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展览期间,他联络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相关专家开设讲座,带动上海的丝路文化热。2023年,他又促成云冈研究院与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合作,在大同云冈美术馆再度推出此展,实现了石窟造像与龟兹壁画的对话。

  丁和将生命中最好的岁月献给了新疆。他的镜头始终聚焦高昌、交河、龟兹等地的文化遗存,寻找消逝的文明。他还多次开设专题讲座,图文并茂地宣传丝路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读者、观众的回馈,成为他持久研究的第三块基石。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丝路新疆》的出版,便是他多年心路历程的集中体现。书中所提诸多地点及故事,如焕彩沟汉碑、脱西克烽燧等,在丝路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笔者曾与丁和同赴新疆,见识过叶尔羌河的金胡杨,聆听到十二木卡姆,但不经此书,仍不知其成于阿曼尼莎王后与宫廷音乐大师卡迪尔汗之手。

  在回顾这些经历的时候,丁和由衷感叹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故事,是像塔吉克民歌《雄鹰》所吟唱的那般——用鹰笛的空腔盛装不同文明的回响。

  他深情瞩望文明的未来,也对其曾经遭遇的不幸备感痛惜。在《新疆瑰宝在探险家阴影下的哀伤》一节,他历数19世纪90年代起,多国学者怀着各自的目的纷至沓来,并促使西方列强先后派出多支考察队顶考察之名,行劫掠之实,其形迹覆盖整个丝路北道。这期间,被盗走文物总共有433箱,约3.5万公斤。其中有古写本、印本,也有壁画、雕塑,甚至还有家具、饰品等。单单克孜尔壁画一项,盗割的洞窟就达60个,涉及的壁画面积达500平方米。书中的内容让人反思,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文化浩劫以及散落于世界各地的瑰宝,今天的我们除愤慨遗憾外,还应该思考些什么?还应该做些什么?

  22年间,赴疆逾40次,丁和用相机聚焦这片土地,以笔记记录其文化,最终成就这部厚积薄发之作。他始终记得冯其庸的叮嘱:多读书,用史家的眼睛为历史留影。从此,他在行走中记录历史,人生态度愈显豁达,思维方式亦在潜移默化中升华。

  他说自己仍将继续拍摄新疆,拍摄丝路,并以饶宗颐先生所书“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为座右铭,警醒自己虽身处繁华都市,亦要静得下心。

凝千年光影 见丝路往事——品读《丝路新疆》

《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丁和 著/摄 东方出版中心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9日 12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