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银针翻飞 巧手绣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银针翻飞 巧手绣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0 03: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编者按

  我国刺绣历史悠久,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审美观念,更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长河中,一位位技艺独特、个性鲜明的刺绣传承人,依靠手中的针线,留下了一幅幅瑰丽多姿的传世佳品。如今,他们孜孜以求,探索刺绣写实又写意的新路径,只为让这门古老的工艺,历久弥新。

  一根针线穿古今,最是烂漫最动人。

银针翻飞 巧手绣意

周艺珣 绘

  胸有山川绣万象

  光明日报记者 杨桐彤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甘越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眼中,刺绣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

银针翻飞 巧手绣意

孟德芝

  每当提起那幅长7.5米、高3.4米的巨作《秋色高原》,孟德芝庄重的神情仍如初绣之日时。那是2012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重新装饰,计划用四大名绣分别展现四季之美,蜀绣承担的是“秋”的主题。

  最上层湛蓝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开阔高远;其下,雪山连绵,蜿蜒不断;再向下,高原草甸层层叠叠,随风起伏;中间层的树林,枝繁叶茂;最下层,则是苍茫辽阔的草原……这,便是蜀绣作品《秋色高原》。

  为了精准呈现青藏高原秋日的磅礴气象,孟德芝带队用了各色绣线300多套色,每套色从浅到深又细分出7个至12个色阶,总计1200多种。同时,这幅作品对光影的呈现要求很高,她们又请教了美术、雕塑领域的大师,尝试混合使用多种手法。

  孟德芝回忆,有段时间,每天最晚离开工作室的人,都是她。“我会一遍遍盯着作品反复琢磨,要是发现不满意的地方,我会马上拆掉,重新绣。”孟德芝感叹,当时就想着一件事,要把“蜀中瑰宝”的独特魅力展示好!

  熬过了100多个日夜,《秋色高原》终于完成。蓝天白云、雪山、高原草甸、树林、草原,5个层次浑然一体,意境深远。如今,《秋色高原》也与苏绣《春早江南》、粤绣《夏日海风》、湘绣《冬雪北国》一起装饰在人民大会堂中,向世界展现中国刺绣之美。

  在孟德芝心中,传播蜀绣的美,离不开更多专业人士的努力。“我常跟徒弟说,做刺绣得有‘三心’。首先是‘静心’,绣花时得把心沉到针尖上,外面再吵也不能分神;其次是‘细心’,一片叶子的叶脉走向、一朵花的花瓣层次,差半分都不行;最后是‘恒心’,每天重复几千针,没点劲头根本坚持不下来。心定了,针线才能听话。”孟德芝说。

  这些年,孟德芝收了不少徒弟。她除了要求徒弟们培养心性外,还鼓励他们在传统题材中加入现代审美。不光如此,她还多次赴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向当地展示刺绣技艺,与外国艺术家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绣出了很多既有东方神韵又有西方气息的艺术作品。

  “在我心中,刺绣者要始终心怀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只有心里装着草木山川,才能让绣品有灵魂。我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更多人欣赏到蜀绣的美。”孟德芝说。

  心定手稳传技艺

  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甘越

  岳阳楼矗立湖畔,林木葱茊蓊郁。楼阁的雕梁画栋、树木的遒劲枝干,刻画得刚劲清晰;湖水的细腻波痕、舟楫的轻盈身姿,激荡出强烈动感。整个洞庭,既有绿水青山的明丽,又有气势磅礴的壮美。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绣传承人袁敏,作为主创之一绣制的巨幅双面绣作品《天下洞庭》。

银针翻飞 巧手绣意

袁敏

  “这幅作品长5.5米、高2.4米,运用了20多种湘绣传统针法,20多个绣线主色,色阶分布达到200多个。从2023年初开始,这幅作品被陈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抚摸着手中《天下洞庭》封针仪式的照片,袁敏向记者娓娓道来。

  “绣制这么大的作品,仅仅给我们留了3个多月的时间,任务可谓相当艰巨。”袁敏摆了摆手,笑着说,一开始大家倍感压力,很多人吃饭的时候都在想,要采用什么样的针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当时,我们几个绣了30多年的老手,带领30多位湘绣传承人,其中多数为90后,克服了诸多困难,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轮班绣制,历时106天,施针近3000万次,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封针前的那几天,大家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欢欣雀跃。但我觉得,越是这种时刻,更应该沉着冷静才对。”袁敏说。

  这样的泰然自若,已经伴随了袁敏30多年,她常常对年轻人说,刺绣一定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一针一线,仔仔细细,不能马虎,不能偷懒,这样才能绣出优秀的作品,“做人也一样,一定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成功”。

  与其他刺绣不同,湘绣主要是以中国画为蓝本。为此,袁敏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在刺绣过程中教会青年人如何根据作品的风格来确定采用什么针法,帮助其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她还要求青年人不断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美学理论研究知识,鼓励其进行大胆的针法创新研究。“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精细施绣,让青年人平衡好‘坚守传统’与‘创新突破’的关系。”袁敏说。

  最近,袁敏正带领学生复制湘绣经典的古代仕女题材双面全异绣《西施》。这幅作品一面描绘的是西施在溪边浣纱的场景,另一面描绘的是西施端坐在吴宫,忧悒婉约的场景。作品绣线细如发丝,针脚匀净整齐,气质典雅,意境优美。

  “一针一线地穿插飞舞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湖湘儿女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我希望把湘绣的‘齐、平、光、亮’发挥到极致,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袁敏说。

  丝线舞动跃画框

  光明日报记者 杨桐彤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甘越

  创作作品《红棉飞鹊》时,王新元和绣娘们常常凌晨还围坐在绣架前,反复琢磨如何用丝线呈现出水墨效果般的木棉花瓣。

银针翻飞 巧手绣意

王新元

  “木棉是广州的市花,象征着这座城市的英雄风骨;喜鹊则饱含着喜气临门的韵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绣(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将两种意象结合,绣出了这幅极具广绣特色的作品。

  在王新元看来,广绣有着鲜明的“岭南性格”,突出写实性和光影感,构图饱满、色彩浓烈、层次鲜明。“它不拘泥于含蓄,强调视觉的张力和艺术的表达力,正如岭南文化中那份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特质与气魄。”王新元谈着自己对广绣的理解。

  为了展现木棉花绽放时的立体光影,王新元和绣娘们精选3991种桑蚕丝线,运用平针、捆插针、扭针等多种复合针法,花费了整整8个月才绣成。如今,《红棉飞鹊》作为唯一受邀的广绣作品,陈列在广州白云国际会堂贵宾厅。灯光洒下时,朵朵木棉仿佛在燃烧,喜鹊羽毛闪着光,整幅作品“活”了起来。

  广绣的特点深深影响着王新元的创作风格和性格品质。从十几岁接触广绣到现在,30多年的实践,让他明白,这门技艺,注定不会只属于展柜与画框。

  在王新元的广绣艺术馆里,能看到双面绣的蓝牙音响、绣有广州地标与满洲窗结合的特色折屏、带有广绣花鸟的时尚背包……他用文创的方式,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非遗只有让更多人用得上、喜欢看,才更有生命力”。

  “让广绣走出画框”的追求,激励着王新元主动跨界。为游戏《天涯明月刀》设计广绣主题外观服装“紫宸”;与高端酒店合作推出定制团扇;将广绣与动漫、电竞等潮流文化融合碰撞……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这是王新元始终坚持的艺术信条。他理解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在尊重技艺精髓的基础上,为传统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只有不断拓展边界,广绣才能生生不息。”王新元说。

  对王新元而言,刺绣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他所追求的,不只是形式上的跨界,而是更深层的共鸣。他常说:“每一根丝线,都缠绕着时代的温度;每一幅作品,都是文化与灵魂的延伸。”于是,在一针一线间,他琢磨着如何让广绣真正“活”在当代人的心里,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

  “针头上的精细,也是一种人生修行。”王新元笑着说,他在这门技艺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表达方式。

  漫天星河藏针尖

  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甘越

  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传承人张雪时,这位85后“绣郎”正在绣制新作《山海经》。只见五彩丝线穿梭间,神龙与虹霓相互撞击的壮丽图景渐次成形。

银针翻飞 巧手绣意

张雪

  “您的手可真巧!”记者赞叹。

  “苏绣用针如用笔,无论是花鸟的羽翼、山水的云雾,还是人物的神情,都讲究‘随物赋形’。”张雪边绣边介绍,“一根丝线要劈得细如发丝,才能绣出笔墨的晕染感。”

  “我的母亲告诉我,苏绣讲究‘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字。”张雪说,母亲薛金娣是江苏苏州镇湖地区有名的苏绣大师。从记事起,他就常看母亲飞线走针。大学毕业后,张雪发现家乡新一代绣娘寥寥无几,他希望能为苏绣传承出力,毅然成为一名“绣郎”。

  初学时的艰辛历历在目。正是次次的锤炼,让张雪领悟到苏绣不是“花活”,而是需要“心手合一”的真功夫,“要心里先有‘画’,手上才能有‘针’。心里有杂念,针脚就会乱”。

  如今,张雪的作品已连续三年获江苏省“艺博杯”金奖。但他仍谦逊地说:“比起母亲,我还差得远。”

  《星空》是张雪的突破之作。“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太阳光芒闪耀,行星沿轨道公转自转。这幅画面触动了我——散发光芒的太阳不正是苏绣的集套针?一圈又一圈的轨道又恰似盘金绣!”张雪开始探索用传统工艺拥抱现代艺术。

  苏绣传统多聚焦山水、花鸟等,要展现宇宙的浩瀚空旷,却无成熟针法体系适配。于是,张雪深入梳理针法特点,以星球为单元适配针法组合,经上百次试验,最终确定了针法种类。

  “我还记得完善最后一颗蓝色星球时,为呈现它的独特质感,针脚反复调整过无数次。当时已是深夜,周围安静极了,我一针针地穿梭。等最后收线时,我才发现天已破晓。”张雪说,那一刻,那些为针法、色线熬的夜,好似化作了漫天星河。

  最终,每个星球都融合了2种至3种针法,整幅作品汇集了20余种针法,被业界誉为“苏绣针法教科书”。

  从《星空》到《山海经》,张雪始终践行着“探索苏绣无限可能性”的信条。“一根丝线能抵达的远方,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辽阔。”他说,“苏绣的语言,能对接古今,更能对话天地,我愿意用一辈子去探索深耕。”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0日 08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