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长城走笔】
作者:李健 单位:陆军指挥学院
黄土岭之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极具典范意义的山地伏击战。1939年11月,装备简陋的八路军部队在河北涞源地区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歼敌900余人,创下华北战场首次击毙日军中将的纪录。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劲旅,我军通过精准情报、地形利用、战术协同等,将装备劣势转化为战术优势,最终取得重大战果。这场战斗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也是一场战术智慧的完美演绎,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八路军在黄土岭战斗中的胜利,始于情报先导的战场预置。1939年10月30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提前获悉日军扫荡计划,立即向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汇报作战设想,并亲自勘察银坊至黄土岭的地形。这一带的地形具有天然伏击优势:雁宿崖是一处宽仅40米的干河滩,两侧山岭陡峭;黄土岭以东的上庄子峡谷则如一条2.5公里长的“天然口袋”,仅有一个狭窄出口。战术设计上,八路军采取了主动诱敌的三步走连环布局。一是首战雁宿崖设埋伏:11月3日,以游击支队诱使日军辻村大队600余人进入雁宿崖峡谷,八路军3个主力团从三面合围,全歼该股日军;二是激怒敌军引蛇出洞:雁宿崖惨败后,素以“山地战专家”自居的阿部规秀亲率1500余人急进报复,正中我军下怀;三是再次诱敌置于死地:我军以三支队为饵,采取“忽而坚堵,忽而大踏步后退”的战术,使日军“求战不能、追之不及”,最终在11月6日黄昏被诱至黄土岭。11月7日战斗当日,八路军利用雨雾隐蔽机动,占据峡谷两侧所有高地。当日军纵队完全进入伏击区时,八路军依托制高点发起突袭,火力自上而下覆盖,使日军陷入“枪械精良却无从还击”的绝境。
黄土岭战斗的胜利根基,在于八路军高度统一的指挥体系。从战斗筹划之初,晋察冀军区就展现出高效的指挥链:杨成武提出作战方案→聂荣臻批准并协调支援→贺龙调派120师特务团参战→前线部队严格执行。各部队在战斗中展现出精准的战术协同,当日军主力进入伏击圈后,晋察冀军区第1团,占领寨头东南高地,卡住敌去路;第2团,尾随敌军,由西向东攻击,切断退路;第3团,占领黄土岭至上庄子东南高地,侧击敌军主力;120师特务团,从黄土岭东南方向加入战斗,阻击日军突围这种多层次包围使日军虽有优势火器,却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在缺乏现代通信工具的背景下,各部队通过预定信号和战场洞察,实现了包围圈的严密合拢,体现了高超的战术素养。
在装备极度劣势的条件下(八路军主要装备为步枪和少量机枪,火炮极度稀缺),八路军创造性地实施了重点目标精确打击战术。11月7日下午,第1团团长陈正湘通过望远镜发现,教场村附近一处独立院落有穿黄呢大衣的军官频繁进出,随即判断为敌指挥所,他当即下令将仅有的迫击炮连调整射向。这是典型的战场临机决断,打破了八路军惯用的游击战术模式。四发炮弹改写战史的过程更是堪称传奇:炮手李二喜在800米距离实施目测射击,第一发试射偏离目标,迅速修正后连发三弹,第三弹穿透屋顶随即爆炸。炮弹碎片击中阿部规秀腹部及双腿,这位骄横的日军中将随后殒命。这种“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效果”的精准打击思维,在装备劣势条件下显得尤为珍贵。此外,当战局变化时,八路军表现出灵活的战机把控能力。11月8日,当涞源、蔚县等地日军援兵逼近时,我军果断撤出战斗,既重创敌军又保存自己,体现了对游击战精髓的深刻把握。
黄土岭战斗蕴含着历久弥新的制胜法则,一是情报与地形是战力的倍增器,八路军通过精确情报预判敌行动,依托复杂地形抵消装备劣势,证明战场认知优势可转化为火力优势;二是纪律与协同对胜利有重大作用,多支部队默契配合完成复杂包围,印证了克劳塞维茨“战争是团体对团体的较量”的论断;三是精准打击是弱者的理性选择,关键节点打击可颠覆力量的对比。在实力不对称的对抗中,真正的力量不仅源于武器,更源于对人类战争法则的深刻洞察与创造性运用,面对强敌,要积极实施非对称作战,发展低成本精确打击手段,实现“四两拨千斤”。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