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福建厦门:生态补水添活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福建厦门:生态补水添活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眼下,福建厦门同安区五显镇四林村的水稻田一片金灿灿的。望着丰收的景象,当地村民说:“这可多亏了补水。”今年春天,随着莲花水库泵站的开启,汩汩水流直奔汀溪总干渠,每天13万吨动态补水,一路流向同安区、翔安区,为4.7万多亩农田“解渴”。

  长期以来,厦门的河流面临着流域径流量小、水体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厦门通过实施生态补水项目,让水动起来,从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面对九条溪流的差异化水情,厦门创新实施“一溪一策”动态补水机制。针对埭头溪黑臭症结,采用“高水位脉冲补水”方式,每日3次集中补水形成水流冲击,加速底泥污染物降解,仅用8个月就让水体透明度从30厘米提升至1.2米,黑臭现象彻底消除;东西溪则通过智慧闸门系统实现“潮汐式补水”,根据潮汐涨落调节补水量,使河道自净能力提升60%,水质优良比例从38%跃升至92%。精准的治理模式,让厦门33个劣V类断面全部迅速“摘帽”。

  生态补水带来的不仅是水质改善,更改善了生态环境。曾断流干涸的后溪,通过持续补水形成3.5公里滨水绿廊,监测显示沿线新增鸟类12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的稳定栖息种群。厦门还把补水工程与海绵城市建设深度融合。譬如,溪边建设一个占地12公顷的雨水调蓄湿地,既增强了补水韧性,又形成了城市“绿肺”,年碳汇量相当于3000棵成年乔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增值。

  目前,厦门正在全力推动生态补水水源全部使用再生水。通过采用“超滤+反渗透+紫外线消毒”三级处理工艺,再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总磷含量控制在0.05mg/L以下,以满足河道生态基流需求。通过技术提升,不仅每年能节省1.54亿吨水库水,更可以减少2.3万吨COD(化学需氧量)排入海域,实现“废水”到“清水”的质变。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7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