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8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曹芳 陆卫明(均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授)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关键是要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标识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独有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是文化精髓的逻辑延伸与外化表现。总结、概括出具有广泛影响和现代意义的中华文明标识性概念、命题与价值符号,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创新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历史纵深出发,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要求,并将之体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政策举措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只有承载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才能有效阐释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进而为全球话语体系提供非西方视角。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提炼并呈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无疑是构建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在“两个结合”中贯通“魂脉”和“根脉”,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提振民族复兴精气神,极大激发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文明创造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传承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巩固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诉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影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要实现“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要求,就必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并以此作为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的“核心要件”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题旋律”,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的智慧和力量,让东方文明大国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可以从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着手。

  汲取宇宙观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宇宙观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中华文明宇宙观中最具标识性的精神符号就是天人合一理念。其以“究天人之际”为主旨,并由此派生出“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重要命题与精神标识,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科学社会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和解”“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全球生态治理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吸纳天下观中协和万邦的智慧。天下观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秩序的总体认知。《尚书》有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原则,即通过“广修文德”“厚往薄来”“近悦远来”的方式,使家族和睦、社会和谐,最终实现天下范围内广泛的和平共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还衍生出“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等重要命题与精神标识,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主张等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借鉴社会观中和而不同的准则。社会观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社会本身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体认知。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社会观中最重要的精神标识,强调在多样性中实现和谐统一。在长期发展中,和而不同派生出“任人唯贤”“革故鼎新”等命题与精神标识,强调治国者要德惟善政,关注民众,关心民生。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民主体、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具有高度契合性,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提供了丰厚思想滋养,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赓续道德观中人心和善的追求。道德观体现着中华民族对道德伦理关系的系统认识与精神追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及其衍生出的“仁者爱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义利合一”“知行合一”等重要命题与精神标识,彰显了中华民族向内超越的主体自觉、崇公黜私的道义立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以及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这与实现“真正人的道德”“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的科学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相契合,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精神柱石。

  新征程上,学术理论界应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中,提炼展示好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助力中华文明展现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8日 06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