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响应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开展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宣传的号召,挖掘乡村振兴中涌现的新兴职业和就业典型,宁波大学多支实践团队深入乡村一线,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等方式,挖掘乡村CEO、新农人等群体的创业故事,展现他们在乡村沃土上的创新实践,为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提供鲜活参考。
7月以来,“寻英乡土间 赓续振兴声”团队与“十五仙过海队”先后走进杭州湘溪村、宁波童一村、浙江象山雷港村,围绕“乡村CEO”“新农人科创”等主题展开调研。成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变化,用文字记录10余位乡村建设者的奋斗轨迹,为“新兴职业激活乡村振兴”这一命题写下生动注脚。
湘溪村:乡村CEO的“三产融合”实践
盛夏的湘溪村,千年银杏树下游客如织。乡村CEO罗泽峰正带领团队筹备“银杏文化节”,这个由文化资产转化而来的经济IP,已成为村里的流量密码。在悦家农业生态园,智能温控、精准滴灌系统实时运转,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数据都被精准记录,“农业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科技驱动的产业”,罗泽峰介绍道。
以竹为媒,湘溪村构建起从春笋采集到竹盐加工、竹编工坊、非遗演出的完整产业链。罗泽峰说:“我们要让每道工序都带着村民的技艺,让文化在产业循环中发声。”此外,夏有杨梅节、秋有银杏节的“幸福四季行”文旅模式,让乡村活力在时令流转中持续激活。
童一村:乡村CEO的“创意织网”行动
童一村的醴白·日咖夜酒工地上,乡村CEO金丽娜正对照设计图讲解:“这里要融入龙凤青团、太白山的元素,让宋韵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这个集咖啡、展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体,是她“修旧如旧”的文化复兴尝试。
青创咖啡馆里,楼下的咖啡香与楼上的培训声交织,成为青年社群聚合的新据点;海上丝绸之路展馆中,沉浸式展陈让千年港史“活”了起来。金丽娜不仅搭建空间,更懂得“看见人”:她引入城市企业高管创办沉香体验店,为青年创作者预留“二十里松”书法小店位置,让“城市溢出力”在乡村扎根结果。
雷港村:在蟹苗、实验室与滩涂之间
宁波象山雷港村的青蟹育苗基地里,湿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腥气,一排排育苗车间泛着银光。宁波大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胜明带领团队,将实验室数据搬到滩涂车间,研发出适配青蟹不同生长阶段的菌藻饵料配方,让幼苗存活率显著提升。
“这里每平方米水体都藏着学问。”一位核心技术成员说。他曾是城市高薪白领,如今与多位海洋院校毕业生一起,用数据化管理让车间温度误差控制在±0.5℃。公司员工多为本地村民,不少年轻人经培训成长为技术骨干,韩胜明说:“乡村缺的不是机会,是把专业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乡村到校园:把答卷带回课堂
实践团队将调研内容整理成《乡村新兴职业实践报告》,涵盖乡村CEO、青蟹育苗技术员等角色,展现他们如何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以文化激活乡村价值。团队计划举办分享会,让更多同学明白:“乡村不是职业的备选,而是能让专业发光的舞台。”
正如团队成员在日志中所写:“我们记录的不仅是职业创新,更是乡村与青年共同成长的双向成就。”(宫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