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响应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开展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宣传的号召,引导大学生关注乡村振兴,拓宽就业视野。湖南大学师生调研团于7月8日至18日奔赴湖南省长沙县与贵州省绥阳县,开展为期11天的“青年有志·‘职’在‘湘’村”实践活动,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乡村振兴中涌现的12位乡村新职人的成长切片,以脚步丈量乡土,以青春赋能振兴。
长沙县:在稻田、直播与菌棒之间
“农村天地广阔,只要敢想,就有舞台。”在长沙县开慧镇的开慧故居旁,磐石青年创业团队徐佶在稻田边搭起简易直播间,这位返乡大学生将本地稻虾米卖成了“爆款”。一行人随后深入白沙村,90后党总支书记林周在河堤旁介绍“旅游+种植”试验:闲置土地种植药材,花期吸引游客,籽实供给药企,推动村集体收入翻番。他笑着透露:“和村民相处,胸怀要宽,换位要多。”
图为林周(右二)向队伍成员讲述“旅游+种植”试验内容。蔡子曦 供图
在肖排村田埂上,00后现代农业技术员彭湘宇熟练启动旋耕机、插秧机与植保无人机,机器轰鸣声里,一亩稻田仅用20分钟完成插秧。彭湘宇抹了把汗:“农业创业确实苦,但选对赛道,苦会回甘。”
图为队伍成员与彭湘宇(右二)在田间。周雨放供图
金江新村的祖浩曾是范林村的带货主播。在仓库改成的直播间里,他向同学们演示补光、话术与复盘流程,反复强调:“三分钟热度做不好乡村直播,要用信仰和热爱扎根。”
绿水青山间,青年返乡的轮廓愈发清晰。湘蕈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喻桃生,将38年的一线经验浓缩为一句话“让每一朵菌都长在数据上”。在江背镇印山村天玺湖景区,团委副书记文科打造了“稻田+湖景+小动物”的微度假模式;文创规划师温颖卉婷则以手绘地图和生态微缩模型,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翻译”成年轻人的语言。
绥阳县:在溶洞、非遗与金银花之间
“家乡的山洞也能走向世界。”在贵州绥阳的观音岩景区,创业青年杜教练用平板展示喀斯特溶洞的3D建模。他返乡三年,把原始景观升级为集研学、探险、民宿于一体的新业态,带动17名本地青年成为户外教练。
空心面非遗工坊中,传承人唐铖将面团拉成1.6米长的细丝,无声演绎千年技艺与现代食品科学的融合。
图为队伍成员正在指导下体验空心面抻面。赵萱珈供图
在旺草镇萝柏村,“羊肚菌+金银花”轮作让土地不闲、村民不闲。回顾一步步实现的“振兴梦”,年轻的村干部代浪说“乡村振兴缺的不是资金,是愿意在干中学的年轻人。”
图为代浪(右一)正在接受采访。蔡子曦供图
蒲场镇的傍晚,灯光亮起,“新农人主播”正在打包辣椒酱。调研团成员用所学营销知识为其梳理品牌故事、优化直播脚本,主播连连点头:“大学生带来的不是理论,是实在的销量。”
溶洞光影与金银花香中,书写着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从田野到课堂: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一路记录,一路整理。调研团成员初步形成《乡村新兴职业人物志》报告,涵盖现代农业技术员、非遗传承人、直播主播、景区规划师等新兴角色。“我们记录的不仅是职业,更是青年与土地的双向奔赴。”乡村振兴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也在重塑一代青年的职业坐标。直播镜头里跃动的秧苗、无人机下的稻浪、非遗案板上跳动的面团,都在宣告——基层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海阔凭鱼跃”的舞台。
新时代的就业坐标,不应局限于城市格子间。当更多青年将论文写在田埂上、代码跑在云端、设计落在乡村里,“向下扎根”将成为与土地、时代共舞的“向上生长”。(陈子奇 李卓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