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AI写作代替不了“脚底板沾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AI写作代替不了“脚底板沾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9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王杨(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研究员)

  会议通知、总结报告、讲话材料,人工智能一搜,自己再一改,一篇“完整”的公文就呼之欲出。人们在惊叹效率的同时也发现,这样的文章越来越模板化、形式化。

  数智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其引入办公领域,不少基层干部称其为写材料、出方案的“神器”。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公文写作领域具有很大优势。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享受效率的同时,也要避免“把一切交给系统”的倾向。当技术赋能转变为路径依赖、人工智能代替主体思维、电脑桌前的人机交互冲淡基层走访汇集民意,其产生的文字必然触及不到实际问题,也回答不了群众关切。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这种“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的做法,被毛泽东同志多次批评。在他看来,“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这样的提醒至今仍有深刻意义。再好用的AI写作也替代不了“脚底板沾泥”的调研,再便捷的视频会议也不可取代促膝长谈,再全面的指标数据也不能代替群众感受。唯有将“键对键”的数据与“面对面”的体感相结合,多一些“行脚丈量、秉笔实录”的深度调研,才能让文风越来越实、作风越来越硬。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9日 01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