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千字说文之“云腾”】
作者:李绅(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
云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观,也是气象观测的重要对象。农业社会中,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古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发现了云的聚散变化与降水的关系。《千字文》中,接续于天地、星辰、四时与历法之后的,便是“云腾致雨”这一气象规律。
小篆中,云气之“云”写作“雲”,上面是“雨”,下面是“云”,在字形中体现出“雨”和“云”的密切联系。甲骨文中的“云”字,上方的横画象征着天,下方卷曲的笔画像云气回旋之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提到了两种类似的古文写法,与甲骨文一样,都反映着古人对云形态的观察。这种写法也是如今“云”字形体的根本源头。
从古至今,云的变幻之美和造化之理,一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驻足观赏,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其中云起的景象令人遐想,仿佛诗人的心境也随着云雾升腾,摆脱了尘世的束缚,达到了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将白云与黄河融为一体,表现天地交融的壮阔景象。白云、黄河与孤城、高山一起,构成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展现出广袤无垠的辽阔视野。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云也常常被赋予神奇色彩。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为躲避赫拉,化身为一团云雾,与美丽的伊娥私会;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骑着八足神马驰骋云端,睥睨众生。
在中国艺术史上,云也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元素。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上就有原始旋纹,其形态已蕴含云气流动之象。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典型的装饰纹样,曲线回旋线条的称为“云纹”,方直回转造型的称为“雷纹”。随着艺术形态的发展,云纹衍生出许多不同造型的样式:春秋战国的卷云纹、秦汉时期的云气纹、魏晋时期的流云纹,再到后来的朵云纹、团云纹、如意云纹、灵芝云纹……不同历史时期的云纹,或奔放大气,或飘逸灵动,或秀丽雅致,既承载着时代的审美风尚,也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期许,不断地丰富着“云”的文化内涵。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火炬被命名为“祥云”,设计采用云纹雕饰,雅致锦簇,兼具流动的样态和汇聚的布局,用象征吉祥和团结的云纹传递出“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寓意,充分彰显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腾”字是从“马”、“朕”声的形声字,以义符马表奔腾跳跃之意,而从语音上看,“腾”与“登”“升”“乘”读音相近,意义上均有上升的含义。比如,先秦典籍《礼记》中提到初春的时候“地气上腾”,草木开始萌动;屈原的《离骚》中提到“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借以描绘凤鸟的腾飞。除了表示具体的上升动作,“腾”蕴含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向上向善的本质属性,例如“沸腾”“喧腾”“腾达”等词,皆由此引申而来。
“云”和“腾”结合的“云腾”,指的便是云气上升聚集的过程。古人虽无现代气象学知识,但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云的聚散变化与降水的关联。云的形成,源于地表水分的蒸发:太阳辐射使地面水分蒸发成水汽,上升到高空遇冷后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大量小水滴、小冰晶汇聚便形成云。《千字文》所说的“云腾”,正是对这一过程的形象描述。随着空气的流动,云会不断聚集变厚,当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到更冷的环境时,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会不断增大、变重,最终克服空气浮力降落,形成雨或雪,这就是“致雨”的过程。尽管古人缺乏对流、凝结等概念,但“云腾致雨”却准确刻画了云及降水的形成过程,体现出中国古人敏锐的洞察力。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云腾”背后还有更复杂有趣的科学原理。云的形成和运动遵循着严谨的物理定律。云的上升运动,主要受两个因素驱动:一是空气的热力作用,二是云本身的浮力。当太阳把地面加热,地面的热量传递给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运动就形成了。同时,云的主体是水蒸气,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小,在浮力作用下也会向上运动。
云的类型和外观特征,也反映了它们的上升发展过程。卷云如絮如羽,是较弱的上升气流将水汽输送至高空凝结而成,常见于晴朗天气。层云平铺密布,高度较低,对应着微弱的上升运动,多伴随阴天或毛毛雨。积云如棉如絮,云体厚实,这是旺盛的上升气流将大量水汽输送到高空凝结的结果,常预示着阵雨或雷阵雨的到来。
云腾的过程,不仅塑造了云朵变幻多姿的外观,也深刻影响着天气的风云变幻。除了致雨,云腾还会带来其他有趣的云景。卷云呈细丝状,随风飘拂,如马尾云般飘逸秀美,这是强劲的高空风将纤细的云体撕裂、拉伸所致。宛如仙境的朝霞云海,则是清晨太阳照射下,山间云海在微弱上升气流中缓缓流动,云体反射、散射阳光形成的壮丽景致。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云的认识日益深入。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卢克·霍华德创立了云的近代分类法,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及若干亚类。现代气象学进一步细分出数十种云的种类,并通过卫星、雷达、飞机等设备对云进行全方位监测,云图分析、降水概率预报等已成为日常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让“云腾致雨”的古老规律在现代社会发挥出更精准的指导作用。
云腾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们对云的观察,是对气象规律的探索和对生产生活的重视,也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让我们随着云朵的升腾聚散,尽情在浩瀚天地间徜徉遐想,体悟自然,升华心灵。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9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