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波普斯基区的广袤戈壁上,一排排光伏板在炙热阳光下宛如一片“蓝色海洋”。这里曾经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如今得益于中乌两国的绿色合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年底,纳曼干州5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一期成功并网发电,让“戈壁变蓝海”照进现实。作为乌兹别克斯坦直流侧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它的“能量”可不小: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输送1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有效缓解电力短缺,同时预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3万吨。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常务副院长陈义桃谈起技术细节时格外笃定,“自主设计的可循环立桩与支架体系,能扛住15级阵风;所有设备都来自中国领先制造商,确保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
乌兹别克斯坦是“阳光宝库”,全年日照充足,而纳曼干州作为该国经济重镇,对电力的需求格外迫切。“选址时我们就盘算着,既要用好这里的光照资源,又要贴近用电市场。”陈义桃补充道,“当地政府在土地划拨、税收减免上的大力支持,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更多便利。”近年来,随着上合组织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中乌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这座光伏电站正是双方协作的一大成果。
项目不仅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深化协作,还与纳曼干工程技术大学、纳曼干工程建筑大学签下实习培训协议,以“现场实操+课堂讲解”的模式,为当地培育新能源领域的“新鲜血液”。
“满满的天津元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产业的实力!”项目投资方乌兹别克斯坦海珀集团法务总监瓦力汗・萨比罗夫忍不住点赞,“从光伏组件、支架到工程总承包,很多服务都来自天津,质量好、效率高,这种合作特别实在。”
事实上,在乌兹别克斯坦,来自中国的“绿色元素”已随处可见:塔什干街头,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往来穿梭;很多大型新能源电站也用上了中国技术和设备,绿色动能已惠及当地发展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从新能源汽车到风电、水电,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创新成果持续为上合组织国家经济绿色转型增添动能。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累计发电超13.7亿千瓦时,惠及300万居民;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建,建成后将大幅改善人居环境并提供绿色电力……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这一理念早已成为上合组织国家的共识。中方提议将2025年确定为“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得到了各成员国的积极响应;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全部活动场馆,更实现了100%绿色电力供应——这是上合组织峰会首次达成“全绿电”目标,彰显着各国携手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合组织国家间跨越山海的绿色合作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让更多民众享受到发展的“阳光红利”。
(光明日报天津9月1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闫丛笑 王艺钊)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