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程步涛
四十多年前,调到北京工作后的第一个周日,我乘公交车七拐八绕地来到宛平。穿过城区,在卢沟桥上走了一个来回,而后,站在东端的桥头,默默地望着这座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石桥桥身。那些难以数清的石狮和刻有乾隆所题“卢沟晓月”的石碑,我只是瞥了一眼。
第二天上班,同事问我昨天一早去了哪里。我说,去卢沟桥了,想看看激起抗战烽火的石桥是个什么样子。
卢沟桥于1192年建成,明、清时期曾进行多次修缮。乾隆路过卢沟桥时写过一首诗,还题写了“卢沟晓月”四字碑铭,石碑至今仍立在桥头。
1971年,在距卢沟桥约一公里处建了一座“卢沟新桥”,1985年在旁边又建了一座桥。1986年,北京市政府成立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对桥体进行了全面修缮。从此,车辆不再从桥上通过。
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开始是军营,后来,商肆民居渐渐迁至此地,宛平成了一座城池,曾被称为“拱北城”“拱极城”。解放初期,宛平隶属河北,1952年划归北京市丰台区。
日军是1936年占领丰台的,随后锁定卢沟桥为下一个目标。至此,北平的北、东、南三面都被日军控制。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举行以卢沟桥为假想攻击目标的军事演习。当晚11时许,日军诡称一士兵失踪,要求过卢沟桥到宛平搜查,被驻宛平的中国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包围了宛平。8日凌晨,日军向宛平城连续发起三次进攻,均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此即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7月8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向日本大使提出口头抗议。日本内阁会议提出所谓“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以麻痹国民党当局,欺骗世界舆论。与此同时,从天津、古北口、榆关等处调集携有火炮、坦克等重型武器的日军。11日起,日军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居民伤亡颇多,团长吉星文负伤,遂将城内居民向城外转移。宛平失守,战事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杨村等处。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即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声明,强调“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那年去卢沟桥前,我把七七事变的史料细细读了一遍。因为心里只想着那血火交织的日子,抵达宛平后未在县城里停留,径直上了卢沟桥。记得那是5月上旬,天很蓝,没有云彩,永定河水格外澄碧。天气虽好,我的心却轻松不下来。
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整整进行了14年。七七事变后的8年里,中国军队进行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那日返回时,我特地从宛平街上走过,留意街道两侧的老人。其中或许有谁经历过当年的事变,真想坐在路边和他们聊聊那段历史。
回到家,我翻开从前的记事本。我想起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志民将军。
抗战时期,李志民率部在太行山进行游击战争。一次,在林中的山路上,他看到岳母挎着个篮子在讨饭。原来,因为子女都参加了八路军,老人不便在村中居住,便独自在山间乞讨。周围的同志都解下粮袋递给老人,将军没让,只是把自己的粮袋交给了老人,而后便带着队伍离开了。老人继续在山中乞讨,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将军把岳母接到了北京。老人去世时,与李志民将军同在第十九兵团任职的杨得志将军前来吊唁,提笔写下了“英雄母亲”四个大字。
这件事是李志民将军的夫人亲口对我说的。当时心里一热,泪水夺眶而出。这就是抗日战争中我们伟大的人民,这位母亲是一个典型代表——宁可自己讨饭,也要让儿女们把侵略者赶出去!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今年初夏,我又去了一趟卢沟桥。现在,从北京城区去卢沟桥十分方便,乘地铁16号线,直接在宛平城站下车即可。只是那时正在对卢沟桥景区进行修缮,因此无法像当年一样,走上桥去感受那段烽火岁月,只能到桥下,从流水中寻找历史留下的踪迹。
阳光灿烂无比,远远望去,卢沟桥栏杆上的每只石狮子都闪着耀眼的光亮。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让人想到今天安宁的日子。桥体依然倔强地挺立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5日 15版)